PDF下载
浅析提高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詹思杰

福建省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364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特殊教育理念的引入,国内对特殊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正常化运动、一体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学者也意识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开始反思特殊教育。该文就培智学校体育课体育教学策略,帮助解决在特殊学校中“教师如何教”和“特殊学生如何学”的具体工作,从而建立一个更加系统、科学的特殊体育教育体系。
关键词: 特殊教育;体育教学
DOI:10.12721/ccn.2022.15715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培智学校开展体育课,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和树立智障学生正确的健美观,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培智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身体残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段落式地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和巩固,不考虑学生的体能层次和兴趣特点,忽视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大一统的教学旧理念主导课堂,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乏味和低效的。笔者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对培智学校的运动保健课进行教学改革,结合理论指导进行创新,力求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让体育保健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需求

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程,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施以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增进其身体健康,改善其智力发育,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教学活动”。有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学生因身体特征和心智特征上的能力限制,不具有普通人的身体协调、快速反应、提前预判、动作精细控制等能力。同时,智力障碍学生在活动时会伴有指令执行困难、动作僵直、肌张力大、平衡能力差感统失调,以及运动刻板单一等问题[1]。另外,大多数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思维能力、理解力较差,无法准确掌握教学动作要领,也无法区分相近教学动作之间的异同,在运动中表现出感知速度慢、记忆差、动作技能掌握不全等情况。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他们进行运动干预训练和适应性改变非常必要。

二、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

(一)情境引导策略。智力障碍学生不善于主动观察和思考,因此他们很难获得丰富、完整的表象,对事物的认识也往往零散和片面,这给体育学习带来困难。特别是低年级智力障碍学生,注意力时间短、理解能力差,很难完成连续动作和变向运动。不过,智力障碍学生容易被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创设的环境所吸引,情绪易受具体情境影响。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遵循直观性和形象性原则,积极创设教学环境。例如,在教掷球的动作要领时,教师可利用图画、视频、肢体语言等直观手段,将动作分步讲解,引导学生模仿;在教“分腿跳跃”的动作要领时,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将学习内容贯穿起来,把高低不同的器械命名为“低山羊”“高山羊”,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迁移性。  

(二)落实分层教学,创设个性课堂。培智学习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很难做到统一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选择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辅以差异化的教学评价,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有效的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全体性”和“差异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在平时的运动保健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从能力、目标、评价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学生为主体,有区别的制定教学目标,提出不同要求,优化教学评价,让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最好的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在进行200米跑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差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层。首先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分组。A组学生是能够完全完成教学任务的;B组学生由于体能不及A组学生,任务的要求有所降低;C组学生是伴有一定肢体残疾,思想意识又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任务的要求上适度放松。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完成能力制定相应的任务要求。其次是根据已有的能力分组进行目标分层。如,在200米跑的教学任务中,A组学生需独立完成全部任务;B组学生只需独立完成100米任务;而C组学生在必要的协助下只需完成50米以内的任务即可。最后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分层。学生能力有差异,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上也会有差别,就好比奥运赛场上,赢得奖牌的运动员值得骄傲,无缘奖牌的运动员同样需要鼓励,因为他们也尽力了,他们也很努力地付出了。在200米跑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优良不一,我会根据教学目标的分层,给予学生合理的教学评价,A组学生完成了全部任务我会说:“非常棒,继续加油!”C组学生程度较差,即使只跑了全程的三之一,甚至更少,我也会对他说:“你真棒,希望你能做得更好!”我的课堂,因为运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自信心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学生看到我都会问我下节课上什么内容。学生的乐学,老师的愿教,让我的运动保健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应用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切实做到“把爱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加强学生自我调节开展体育融合运动。自我调节模式是对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认可和肯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支配者、管理者,充分享受和体验带来的欢乐。教师要制定有效的计划,让学生在学习时明确目标,检查自己在学习中是否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发现自己的问题存在时,能够主动进行改变,动员自己的合理资源帮助自己,使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步骤、分阶段地去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学习结束评价自己在学习中是否通过体育学习达到了交流和参与目的、是否取得了进步或者跟上了教师的教学节奏。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时,就要借助外在力量让自己的行动可以更合理,特殊学校可以与特殊教育专业学校合作。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与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融合,在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的同时,使得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教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学习巩固和提升阶段,培智学校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差异大,为了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可采用同质分组,掌握能力较好的小组,自主尝试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掌握能力较弱的小组,可以尝试相对容易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分层练习。学生通过思考,互相配合,不断突破自我,实现高效学习,增强不同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如《用手膝配合爬行》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爬行能力,“小乌龟们”要挑战完成“钻山洞”接力赛和“过山车”接力赛。练习完正确的动作,“小乌龟”进行分组合作练习,分成A、B两组进行练习,A组生钻过圆圈多,爬过障碍多,B组生能力较差,相对难度较小。在练习中,不断鼓励学生交流与沟通,还要联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爬比较陡的山坡时,可以用手膝配合爬行,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有所思的基础上进行互助尝试、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互助尝试策略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和锻炼的同时,学会在群体中进行有效的竞争与合作的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是一个简单而烦琐的探索过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模板和固定的教学方式,但通过指令执行能力训练、分层教学、渐进式教学、建立正向的奖惩机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策略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智障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培养其生活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而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教、用“情”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S].2016.

[2] 舒川.全人发展事业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18(38):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