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初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的研究

曹飞

安徽省五河县第二中学,233300

摘要: 教育部于今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到新的课程体系中,重点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体育与健康教学,强调了要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培养,将体育和健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以此为基础,全面地展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健康和安全的教育,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学校体育中,既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技术,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不足。初中学生的身体发育速度很快,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这就需要老师把健康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体育;健康教育;融合
DOI:10.12721/ccn.2023.15703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中学体育不仅要注重运动技术,还要把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中学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关系。随着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学体育教育也必将走向更高的层次。文章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发展状况入手,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体育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合理化。

一、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多数初中老师反映,初中对体育的关注不够,主要体现在被主要老师霸占的体育课上。因为体育是初中阶段考试的低分学科,所以有些主课老师把体育作为自己的“补习课”。对于那些一心想要考上名牌大学的人来说,体育课就像是“自习课”一样。随著升学压力的增加,初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逐渐降低,特别是在初三,更是如此。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体育并不是他们的必修课程,更多的是一种选择。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因素,是由于中学体育考试分数较低,使学生在步入中学以后,对其逐渐淡漠。学校、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运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内容不多

由于体育课是一门竞争性很强、带有运动危险性的课程,许多体育老师在选课时都要慎之又慎,极易产生“不敢教”的现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很多思想会被限制,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调,学生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以“跑”、“跳”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缺少了趣味。另外,中国大多数城市的体育老师都是一天带四、五个班级,其教学模式也是大同小异,这也是造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的重要因素。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的发展分析

(一)“变副为主”的体育教学

在初高中、大学阶段,体育是大多数人的必修课。学校体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变副为主”的征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初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将中考体育成绩提升到100分。这一举动,既显示出了体育测验的重要意义,也显示出了其推行的可行性。中考体育是我国政府针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而采取的一种有针对性、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与我国教育的基本现状相吻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将向更多更好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单一,内容单一”问题已逐步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根据学校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综合运用各种筹资方式,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到学校规范化建设中,坚持“保基兜底”的建设方针。在有足够的教学设施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可以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把游戏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会变得更丰富,教师可以在原来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加入武术、散打、篮球、乒乓球等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三)“育体+育心”的体育教学二重理念的普及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是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其中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总体安排。在目前的中学体育教育中,由于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而忽略了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这个词,并不只是一个体育运动,而是一个“育”。正如其名,育就是教育,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且是一项以运动为载体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由“以教为本”向“以育为本”转变。2018年9月10日,北京举行了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了“要以健康为本”的办学思想,让学生们在运动中玩得开心,增强体质,塑造人格,锤炼意志。现在,很多人都在为中高考而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每一年,失败的人都会自暴自弃,所以,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弱。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体育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精神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让“更高、更快、更远”的体育理念深入人心。《体育强国健身纲要》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群众体育社团,建立各种类型的群众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娱乐身心,舒缓压力,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育心”和“育体”同时进行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理念,创新新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初中生放松身心,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齐淑慧.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运动,2019,(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