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新闻传播教学浅谈

胡畔

哈尔滨体育学院,150000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会议精神要求深入展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把这项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影响面。工作效果要做到四个“者”,即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求新闻工作要紧跟时代节奏,真实、准确地反映时代特色,报道时代主旋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故而本文主要从课程思政视角下,探究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校教学;新闻传播
DOI:10.12721/ccn.2023.1582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当前,一场关于建设“新文科”专业的大讨论正在进行。就新闻传播类专业而言,传统专业如何在“新文科”理念下转型升级、如何与其他相关学科有机交叉融合形成新专业、如何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催生新专业等,都是当前高教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热点。无论是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还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交叉融合,在专业课程乃至课程群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应注重文化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尤其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一、新闻传播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因为融媒体环境中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大多已碎片化,如何让一篇新闻报道具有完整性,能够从众多同类化新闻中脱颖而出往往要看处理新闻信息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早就不限于新闻捕捉、新闻采编等,要让各个平台的受众都能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关信息,还要加强新闻人的跨平台编辑能力,即科学素养早就成了新闻人重要的业务能力之一[1]。因而在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极为有益,学生可以在全方位、全程的思政内容吸收中建立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素养以及求真无知的精神,进而在日后的岗位实践中让相关精神顺利落实于实际。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专业中的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建立与提升也十分关键。职业精神即是指某一行业从业人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新闻传播专业而言,学生所要建立的职业素养包括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我国社会发展路线)、正确认识新闻现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担当起为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任,因而教师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塑造和培养。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专业的融入就是增进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与尊重,其能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新闻传播专业的落实,因而也被视作学生职业素养建立的精神引领,学生在接触并吸收了一些课程思政内容后,可以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并且加强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同,进而使其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提升。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新闻传播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形成系统工作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专业中的融入有诸多渠道,其能分别在课程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找出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相同的内容、形式,为新闻传播课程的重新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因而有关教师在基于课程思政视角设计、开展新闻传播有关课程时,可以系统地打开课程的顶层设计,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课程思政渗透的工作格局,为新闻传播中课程思政的呈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具体的工作开展,院系教师可协同学校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遵循课程思政的有关文件,不断提高政治在该学科教学中的站位,将立德树人任务作为工作的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对相关教师的工作进行具体的部署。与此同时,学校还要率领相关教师建立各个学院之间的联动机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人事等工作都放于课程思政的重点实践名单之中,全力提高各个院系教师的思政基础与认识。

(二)紧抓育人主体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教师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中渗透的主体,个人能力、素养应当与课程开展情况、需求相匹配,对于很多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并不很强的情况,学校方面应当引起重视,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以让他们得以透过自身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们在思政认识与践行方面有所加强。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学校方面可以以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加强对师资团队的教育,制定一定的工作制度,并将工作完成进度、具体情况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以强化新闻传播专业内部的师德师风建设;同时教师还要自觉汲取思政养分,围绕课程思政的有关内容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强化自身的理解,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政内容解读带去更有效的推进。相较于理论素养,教师具备思政元素的提炼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掌握了思政元素的提取办法,其课程的设计与展开才能得法,有关课程思政的有关研究也能得以持续,因此可看出加强思政师资团队的建设,调动他们在工作研究中的主动性,是推动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专业中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3]

(三)理论实践课程并举,综合锻炼学生能力

首先在新闻传播的理论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主要目标是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使他们思想意识正确,有关教师需要围绕这一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新闻传播专业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实务等内容,以及一些后续加入的课程,像网络舆情分析、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等,有关教师要在以上教学中适时融入毛泽东、陈独秀等在创建报刊时的情况,让学生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新闻传播工作的使命、时代责任感,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4]。而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训练中,教师一般借助融媒体平台让学生在线上积极报名参与一些话题讨论、学科竞赛等活动,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至于课程思政在此环节中的渗透,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红色档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线上完成新闻制作的任务,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其带来爱国主义情怀的加强。

(四)加强课后实践拓展,完善评价反馈体系

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必然少不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鉴于融媒体在互联网上的流行,有关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以让学生的体验更加丰富,增进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反馈工作的意愿。比如设置课后实践任务,围绕任务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训练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一来确保评价体系不限制课后实践任务的开展,保证课后实践任务也能得到全程、全方位的反馈;二来评价工作的开展也能较以前更加丰富,摆脱了教师对学生的单一分数评价,学生可以以生生互评的方式自定义评价指标内容,增加评价工作的灵活性,进而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养都得到质的提升[5]

三、结语

总之,新闻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课程思政的前提下,把握好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明确立场,坚定信念,拓宽视野,科学筹划。唯有如此,才能够向世界展示全面、包容、开放、立体的中国,才能够透过复杂多变的国际事件表象,透析事件本质,报道真实的世界,发挥新闻的力量。

参考文献:

李舒亚. 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为例[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 000(024):P.1-1.

周珂. 基于新闻学专业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 9(21):43.

高红波, 屈梦茹. "广播电视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与案例教学——兼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 教育传媒研究, 2022(6):4.

张驰. 中国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研究[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22(1):20.

向晓琳. 新闻传播专业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以《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 现代交际, 2021, 000(00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