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优化策略分析

龙彩霞 谢蒙

赤壁市赤壁镇小学,湖北赤壁,437300

摘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做出适当的改革,如何在“双减”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DOI:10.12721/ccn.2023.15701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过程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观念比较固化,作业布置方式和内容较为死板

“双减”政策出台是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从而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和压力。但是因为应试教育体系下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着固有的教学理念,用大量的作业来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而且,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坚持自己的观念,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作业的合理性,死板地进行作业地布置,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作业布置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收效欠佳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是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效果不甚理想,反而还会消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布置的形式单一,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时,大多遵循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的原则,绝大多数都是纸质的习题练习,缺乏实践性的作业布置。并且所有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都一样,没有适当分层,作业难度一样,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太过简单,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又会感觉吃力。这样单一的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适度量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认为只有通过习题的多多练习,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就自然而然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机械地重复习题练习,虽然成绩会有所提高,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要对作业量进行合理把控,适度进行练习,尊重小学生的发育阶段特点,为他们留出课后放松的时间,以便学生能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性格活泼好动,相较于机械的纸质作业,他们更加喜欢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如果教师忽视作业布置的趣味性,长期地在这种高压的、枯燥的卷面作业的压制下,学生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会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抗拒感。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要考虑设计作业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育特点,促使学生自愿、积极地去完成,从而收获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差异化

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等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接受能力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对知识的提升以及课后作业的需求也就显现出差异化特征。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时要适当提高难度,促进他们知识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数学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时要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帮助他们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则就重点围绕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以便他们能跟上教学的进度。

(四)实践性

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终极的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上,也要考虑知识的实践性,如果仅仅围绕一道又一道的习题练习作业,那就失去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就毫无意义。相反,如果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让小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不仅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还能让学生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成为激励他们学习的持续动力。

(五)开放性

数学知识是一个存在内在联系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因此,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相应地,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就不能局限在单一形式和内容上,而是要适当延伸,增加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通过这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积极进行思考,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优化策略探索

(一)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理念的更新,对课后作业重新认知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这一政策进行深入解读,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自我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和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落实素质教育。“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针对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这一现象,旨在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总量和花费时长,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保证他们在课后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因此,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来实现“提质”的效果,用最精简的作业设计来达到最佳的收效。这既能满足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把控,又能让学生精准掌握数学知识,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活动中,从而一举多得,实现师生的共赢。那么,要想有效把握作业“量”和“效”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之前先进行尝试设想,预估学生完成这些作业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加准确地调整作业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中收获更多。

(二)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布置要因人而异

现阶段的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层次,在作业的布置上,根据层次的不同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关注对他们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延伸,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B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巩固练习,帮助他们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则可以围绕基础的理论知识,保证他们不落队,能跟随班级整体的教学进度。

(三)促进作业的多样化,丰富布置作业的形式

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改革。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还考验着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外,还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行拓展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也要摆脱固有思维的桎梏,对作业内容进行丰富,对作业形式进行多样性探索,综合运用书面作业和时间活动等多种方式,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注重实践性活动的落实。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教师职业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位合格的“授业者”,更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者。“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解读政策的内涵和目的,通过优化作业布置的设计,减轻作业量,为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同时,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要进行丰富,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J]. 丁友亮.新智慧,2018(25)

[2]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之我见[J]. 尚遂英.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Z1)

[3]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策略探究[J]. 周津宁.科普童话,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