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培养中学生英语能力的研究

​闵婕

诸城市青潍中学,山东诸城,262200

摘要: 通过探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揭示了其对提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促进作用。针对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英语知识的兴趣不高、学生的潜能未被全部开发及语言输出能力有限等问题,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教师应将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科学地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并结合中学生的现状,运用多元的方式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关键词: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英语教学;英语能力
DOI:10.12721/ccn.2021.15709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为了使新一代国家建设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国际语言,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政策改革与方法创新。关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历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瞩目。

尽管英语教学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取得长足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外语教学总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发生着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都反映于我国各级外语课程的规划与设置之中。众所周知,我国教育部自1980年起已连续颁布了十余部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如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2001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等等。纵观这些课程大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1)教学目标都是以打好英语基础为主。2)各课程大纲较为注重词汇教学。3)各课程大纲都强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尽管没有明确基本的教学方法,但仍把以教师为中心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习者认知的更新,这些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和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如何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从各个方面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教育部制定了2000-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世纪中叶以后,国际课程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运动极为活跃。其中,70年代后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受到极大推崇。美国学者罗杰斯(C. Rogers)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中获得个人意义。其意义除了发展纯粹的智力外,还注重发展学习者的情绪、态度、理想、价值观等。其实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整体的学生”。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特点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特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课程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C. Rogers)认为,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以为惟有认知学习才是重要的。 而人本主义理论秉承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要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唤起学习者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二)主张人本主义课程,推行课程的个别化: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往往认为,只要把课程设计好,教学方法合适,学生就会很好地学习。其实,意义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的,而是个人赋予其上的。所以,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三)反对强制性权威,推崇良好的教学气氛: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教师营造出一种自由、和谐、融洽、充满关爱和真诚的学习环境,才能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学习。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适当手段促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做到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强调教材组织的学科综合性,课程要素的整体性,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性:一些人本主义者提倡一种合成课程(confluent curriculum),这种课程强调情感与认知的整合,即通过把情感因素增添到常规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个人意义。

人本主义思想提醒我们,教师成为知识权威的时代将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从根本上说,衡量一个外语教学方法是否成功应看它有无针对学生的特点。从教学体制的变革上,应从教师主导型转变为学生中心型教学体制。我们应多方位地将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贯彻到实践当中,探索出一条提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新路子。

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英语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强。由于目前的英语教学仍以教师占主导地位,将知识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们。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知如何主动获取知识。实际上,真正的学习并不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的建构”。

(二)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兴趣不高。教育工作者们习惯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兴趣的培养。而中学生也往往是出于考试等目的去学习英语,并非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学问中心课程”曾一度遭到抨击,被认为是“为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

(三)中学生的潜能未被全部开发。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不考虑学生的特点、潜力,仅仅着眼于专门科学的知识结构、理论系统。致使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肯定情意、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学习的知识层面也比较肤浅,未能深入英语学科深层,难以开发出更多的潜力和智能。

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笔者发现,该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等。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大胆将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融入到教学当中,并结合中学生的现状,运用多元的方式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并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于英语课堂有点像双刃剑,处理好可以把学习者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知识点上,达到强化记忆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造成对知识点记忆的干扰。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理智地将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英语课堂当中。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自动地进行英语的学习。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英语课堂当中的应用意义深远,如果能够得到有效运用,不但能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难题,充分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更能探索出一条英语教学的新路子,为今后的英语课堂提供理论支撑并发挥“指向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elly, L.G.25 Centuries of Language Teach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69.

[2]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Florence: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9.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38.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