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研究

张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高级中学,843000

摘要: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重心从“教”转变为了“育”。简单来说,就是从教学转变为了育人。只有学生的三观正、拥有广阔的胸怀,拥有高尚的品质,才可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其道德素质同步提升,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中应有的科学价值和德育价值,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新时代社会建设作更大贡献。如何体现数学教学的德育价值,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困扰高中数学教师的问题之一。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瞅准时机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真正实现“五育并举、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德育教育;高中数学;渗透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5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支撑当前教育的四大支柱为:求知、做事、共处、做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线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数学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教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要丰富学生的心灵,要完善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掌握站在数学角度上看待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通过数学史料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

虽然理论知识是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是数学的本质是研究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是一项集探索和创造于一体的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教材中会附带一些数学史料。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可以从数学史料入手,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了解数学成就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曾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并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遗留的一系列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等;陈景润曾屈居于小屋,依靠昏暗的灯光,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成为亿万青年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著名数学家的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去认识、探索、发现。帮助学生打破安逸的现状,打破满足现状的思想,让学生学会探索,敢于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高贵品质,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努力,为我国的崛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性强,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要保证思维的严谨、准确。所以它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通过数学发展史可以看出,若是某个猜想和命题没有经过证明,就不可以将其纳入真理的宝库中。而这,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品质。

二、积极探索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因素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中的德育教学有什么具体要求,即要培养学生的哪些思想道德品质;第二,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如何发掘德育资源,即;方法论问题。德育资源可以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发展史,关于数学的名言名句,以及中外对比的过程中去发掘。

(一)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发现德育的因素

数学是非常严谨的科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一个小数点都不行,因此,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理性的观念和态度。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学科特点,教育学生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感情用事,要冷静、理性。高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容易冲动、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数学的严谨、理性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教师还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激情犯罪为例,教导学生不能冲动,防止一失足成千古恨。

数学学科是抽象的、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因此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发现事情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数学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二)从数学史中发现德育的因素

比如在学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一课时,有个对虚数单位i的介绍,从这个点切入,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人们对复数的一个认识过程。最初,人们是不承认虚数存在的,就连大科学家牛顿也认为对虚数的认识和研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很多数学家不迷信权威,在争论中不断探索研究,终于给虚数赢得了一个身份,构建起复数的理论大厦,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曲折的。通过对复数发展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难,数学前辈的不易。从而树立起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敢于质疑权威的良好品质。《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这节课本来就属于数学史课和概念课,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非常自然,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交流,促进合作

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古语常言“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显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团结合作。随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数学高度整合了各类教学资源,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其合作意识,组织、引导其在合作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等差数列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关于等差数列的定义,并明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完成教学后,教师应利用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总结。教师在批改学生练习题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误认为公差大于0而导致解题出错;有的学生在解平方根时,只计算了算术平方根而导致解题出错。这说明,在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上,学生并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因此,教师可通过分组合作、共同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此知识点进行分析、总结。按照5人一组的方式划分全班学生,要求组内学生共同讨论等差数列的重点知识,形成总结,并给予一定的练习题。待每个学习小组完成知识总结和习题练习后,采用两组之间互相评改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等差数列的知识。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就作业评改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辩论,并由其他小组从旁补充。通过强化组内合作、组外交流的形式,学生不仅深刻掌握了数学知识,还会强化与他人协同合作的精神,这对于其人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结语

德育渗透是教育教学中永不过时的主题,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润物细无声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方式。作为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的德行,做以德育人、言传身教的楷模。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抓住每一个契机,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获得人格和道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邓脉红. 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实践案例——以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例[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5).

[2]罗成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