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对临床护理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卫生院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最基础的环节,通过选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既能够使患者的病症问题尽快缓解,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还可以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护理体验,有效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本文详细分析基层卫生院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抽出2019年度和2020年度收治的患者各30例,将其划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均为16:14。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33岁和≤71岁,平均年龄为(50.5±1.3)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34岁和≤70岁,平均年龄为(50.9±1.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标准。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1.2.1 转变服务观念
在以往的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往往会将工作重心侧重于病症,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与问候。而随着近些年医学模式的深入改革,使护理服务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从护“病”转为护“人”。这就代表着护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不仅要根据患者的病症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操作,使其身体状况得到尽快改善。还应通过恰当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令患者在顺利康复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整体评价得以改善。从“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的工作观念,需要护理人员时刻保持着主动服务意识,在临床工作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及时询问并解决患者的各项问题与实际需求,以此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情绪均出现好转。而护士长作为整个护理团队的领导者,应以身作则严格落实“我要服务”的工作观念,积极主动地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纠正护理人员的错误观念和懒散态度,以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优良的精神作风提升护理队伍的层次,令基层卫生院的整体形象得到较好的改善[1]。
1.2.2 提高操作水平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关键,也是提高基层卫生院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方向。各科室护理管理部门根据患者的病症特点、护理内容、操作要点及常见违规行为,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学习的方式,可以显著增强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质量。使患者的护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有效避免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令患者的护理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促进患者的病症问题及早好转[2]。通过在每次培训后采取适当的考核机制,能够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反馈。而参考具体的反馈内容,利用针对性教育和优化培训流程的措施,可以让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再度提高,令后续的培训工作也更加科学合理。在开展定期培训的过程中,除了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和日常操作,进行规范与纠正。还应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随机应变能力。从而增强患者的护理安全性,将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保障患者顺利出院[3]。除此之外,护理管理部门还应通过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护理人员在制度条例、临床操作和岗位职责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监督,使人文关怀理念和主动服务意识全面落实于日常护理工作中,令患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临床护理体验。
1.2.3 优化护理细节
革新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高基层卫生院整体护理质量
的主要方法。通过规范护理人员的形象仪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基本印象,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与误解。为各项临床护理措施的顺利开展,发挥出良好的帮助作用。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时刻保持微笑态度,给予患者一种亲切的感觉[4]。并保持工服的整洁干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佩戴工牌和工帽,以此树立起良好的专业形象,打消患者的内心顾虑。护理人员在走路和说话时,也应尽量减少响动,降低自身行动对患者的干扰,让患者拥有舒适的护理体验。在开展各项临床工作时,护理人员既要落实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让护理效果变得稳定可靠。还要尽量提高操作效率,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情绪[5]。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专业和尊重,有效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的病症问题及早康复。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在患者入院、住院、检查、用药和出院等环节中,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帮助与指导,让患者的孤独感彻底消除,令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1.2.4 夯实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日常工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完成各项临床操作,保障整体护理质量的稳定可靠,使患者的病症问题尽快缓解,让患者的整体康复进度大大加快[6]。并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采取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形式,深入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意图。以此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缓解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有效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保障后续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同时参考患者的文化接受程度和当前认知水平,借助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向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知识宣教工作。令患者对自身病症的产生原因、治疗方法、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均能够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误解与矛盾,让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若患者在健康知识宣教过程中存在疑问,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解答,尽快消除患者的内心顾虑和疑难困惑,令患者的护理配合度显著改善,让护患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融洽[7]。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口味偏好和病症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此协助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让患者的整体康复进度大大加快。而护理人员参考患者的病症情况、治疗进度和身体耐受度,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心肺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力,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出院。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避免因活动量过大而产生不适感,确保锻炼效果的稳定可靠[8]。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问题,通过翻身按摩、导管护理和气道湿化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性,有效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出现,令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早改善。
1.2.5 优化病房环境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症特点,通过对病房内部采取更换床单被褥、增加病床防护栏、铺设防滑垫、清洁打扫地面、全方位消毒、定时开窗通风、调节温湿度和摆放绿色植物等措施,可以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问题的发生概率,能够使患者免受额外的疼痛折磨,让患者的护理体验显著改善。同时令患者的情绪状态也变得更加平和稳定,保障各项护理措施的顺利有序进行,促进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9]。而面对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还应着重强调热水的使用要点和水壶的具体摆放位置,并通过张贴警示标识的方法,
防止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烫伤的情况,让患者的临床护理体验显著改善。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该类患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通过摆放儿童玩具的方法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以此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有效避免患者哭闹的现象发生,令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而护理人员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临床工作中,既能够起到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效果,让各类护理措施顺利有序进行。也可以让家属近距离了解患者的病症情况和康复进度,消除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误解,有效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10]。
1.2.6 出院护理
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和认知水平,从用药、并发症预防、日常饮食和活动锻炼等方面,再度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工作,使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确保患者的病症问题离开医院后也能够逐渐好转。并嘱咐患者按时回院复查,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来院救治,防止各类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顺利康复[11]。除此之外,护理管理部门还应在患者出院前,通过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和搜集投诉情况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每个护理人员的认可程度。同时以此为依据,结合相应的奖惩机制,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表现给予奖励和惩处,让争学比优的良好风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持续蔓延,令基层卫生院的整体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1.3 观察指标
研究基层卫生院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优质护理服务之间的效果差异,以护理满意度和投诉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价。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日常工作时,应详细记录各组患者的投诉人数,同时结合公式:投诉人数÷例数×100%=投诉率,计算出每组患者的投诉率。并采取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的形式,搜集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该调查问卷的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对护理工作越满意。反之,分值越低则代表患者对护理工作越不满意。若问卷评分>80分,则将该类患者划分至非常满意范围内。若问卷评分在60-80分之间,则将该类患者划分至满意范围内。若问卷评分<60分,则将该类患者划分至不满意范围内。利用公式:(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满意度,可以分别计算出每组患者的满意度。为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对比研究,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参考。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20.0软件,对60例基层卫生院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并采用(%)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予以标识,经过X2全面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0%(24/3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患者的投诉率为0.00%(0/30),而对照组患者的投诉率为6.67%(2/30)。两组数据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60例基层卫生院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3. 讨论
在基层卫生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主要是通过转变服务观念、定期组织培训、优化护理细节、夯实基础护理、改进病房环境和出院护理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问题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及早康复。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投诉率为(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0%),投诉率为(6.67%)。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相比于常规护理方法,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卫生院中的应用效果更加优异。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基层卫生院的日常工作中,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降低投诉率方面效果显著,令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明显改善,让患者拥有更加优质的护理体验,为患者的及早出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慧.妇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及成效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150.
[2]童文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护士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培训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8:72.
[3]金月.肿瘤血液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18:256.
[4]赵梅欣,刘汝华,赵清欣.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 182-182.
[5]赵春玲.小儿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230-231.
[6]岳仙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健康周刊,2018:189-190.
[7]方彩霞. 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卫生院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农村卫生,2017(1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