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进行自主或者合作学习,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分析学生预习的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部分学生对待预习的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老师布置了预习的作业就预习,老师没有布置就不预习。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的随意性较强,只是象征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在预习中往往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导致预习的效果不佳。从老师的角度出发,部分教师对待预习也不够重视,往往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简单地说一句“请同学们把下一课预习一下。”由于缺乏有效地指导,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该预习什么,该怎么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所以效率不高。学生由于个体差异,预习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另一个问题是,老师对待学生的预习作业,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要么干脆不检查,要么过分依赖班干部。老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效果不大。
二、明确学生预习的好处
(一)发现自身的不足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不懂、不会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会动脑筋思考、动手查,课上会认真听讲,主动记录,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上课听懂了,课后的复习也就省力了,完成作业的速度也可以随之加快。
(二)提高听课的效率。有些同学,听课效率比较低,在教室里坐了一节课,老师讲什么,自己听什么,没有目的,没有重点。上课似乎是听懂了,下课转眼间就忘记了。如果布置了预习的作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课堂上去解决。有了问题,课堂上听课也就有了重点,目的性也就更强。学生学习也更加主动、高效,更加愿意和老师交流探讨。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因此,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后,教师就应该重视对课前预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单元整体目标下开展探究性预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是要储这样的能。”预习是一种课前自主学习的行为,通过学习,才能对课文的内容、重点有所了解。新的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兼具语文学习要素和人文要素,每个单元的主题鲜明,每个单元都有设定的主题以及要求完成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每个单元的学习要点,积极关注单元的整体目标,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其次,要以单元的整体目标作为方向,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性的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思考,将单篇课文的预习,结合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才能在实际的预习中事半功倍。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科技与发明”。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整体导读目标:阅读时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基于这个单元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以下任务: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生字词组好词。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相应的地方做好笔记,不少于三个。其中的第三个预习任务,就是根据本单元的整体目标而设计的。学生在阅读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课文时,阅读没有太大的障碍,但说明文往往会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和名词,这个时候,学生是容易产生很多疑问的。根据这种情况,如果能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不就对探究性思维进行了练习和提升吗?再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是一个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通过梳理单元内容不难发现,本单元需要完成的目标有两个: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②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这样的预习任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进行一个导读和练习,学生的预习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疏通字词句、读准课文的基础上,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思考,预习的效果不言而喻。课前预习时,将单篇课文的预习任务,融入整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中,根据相关的目标展开预习,那预习就不仅仅是预习了,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探究学习,也让学生有了自我思考的过程,这无疑是小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需要的。
四、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重点化预习
课前积极预习的习惯养成后,学生就有信心对课文进行自读自学。但如果预习的课文多了,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感。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创新预习的方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能力,趣味和要点充分结合起来,让预习更有方向和重点,让预习不再是走个形式。仔细分析新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虽然形式、主题不同,但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直接指向教材的重点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够借助课后的练习题来展开,这时候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梳理,就有了一定的方向和重点,这无疑给接下来的精读练习积累了基础。这是一个便于操作、指导的预习策略,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教材,结合课后的练习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在初读时自主地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白鹭》,是一篇内容生动、语言优美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白鹭的外形、觅食、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课后的两个练习设计得非常好:摘抄你喜欢的段落;学习课文的 6~8 小节,这三个小节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一幅图画取一个名字。这两个问题难度不大,又兼具灵活性,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和想象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两个问题可以在自读课文时自己完成。因此,本篇课文预习的任务就是以上两个课后的练习题,再加上疏通字词、读准课文。通过课前预习的检查和反馈,不难发现,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在预习时自行解决这两个问题,归纳出了各种生动的画面名字,比如,水田钓鱼图、白鹭望哨图、白鹭低飞图……而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对于这个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在课堂上的交流就不那么通畅了。课前预习时,学生其实会有不同的初读感受,对精彩片段的赏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就是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
总结
总而言之,课前有效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并且充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使其预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从而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也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凤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10):1.
[2] 周平.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6):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