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会认知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魏海杰

中共朝阳市委党校,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 乡村治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认知视角下面临着诸多困境。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是乡村治理中突出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差距,而信任缺失则削弱了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本研究提出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构建信任机制两个关键路径。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缩小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和居民能够更加互通有无。构建信任机制可以弥补信任缺失,建立起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良好互信关系。
关键词: 乡村治理;社会认知;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
DOI:10.12723/ccn.2023.157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乡村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与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差距,阻碍了有效的决策和管理。

一、乡村治理的社会认知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乡村治理中一大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和治理效果。这一现象主要在政策宣传、决策透明度以及资源分配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政府发布的政策信息未能充分传达给农村居民,导致其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来自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或居民接收信息的不及时。例如,政府可能过于依赖传统媒体,而忽视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手段,使得一些农村居民无法及时获取到关键政策信息。这种情况下,政策的实际效果很难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因为居民对政策的不了解导致了实施的困难。农村居民对于政府决策的具体过程和原因了解不足,容易导致不信任情绪的产生。政府决策的不透明性可能源于行政机构内部信息闭塞,或者是决策程序的不够透明和公开。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可能怀疑政府是否真正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从而产生对治理体系的质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对决策过程的解释和公开,通过与居民进行更加频繁和直接的沟通,使其更好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考虑[1]

(二)信任缺失

信任缺失在乡村治理中是一种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合作和共建。由于过去政府兑现承诺的不足,居民对政府的承诺失去信心,导致其对治理的抵触情绪增加。政府如果不能如期履行对农村居民的承诺,不仅会使居民受到实质性的损害,还会使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受到严重破坏。这样的信任危机可能导致居民对政府的态度趋向负面,降低其对治理的支持度,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不透明,使得居民怀疑政府的决策动机和公正性。如果居民不能获得政府决策的详细信息,很容易产生猜疑心理,认为政府的决策可能存在隐秘的目的或不公正的成分。这不仅会削弱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任,还可能引发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对治理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二、解决乡村治理困境的路径

(一)提高信息透明度

提高信息透明度是解决乡村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路径。在乡村治理中,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弥合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差距,还能够增加决策的合法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弥合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息差距,政府发布的政策信息未能充分传达给农村居民,这导致居民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政府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包括政府网站、社交媒体、村务公开等,以确保政策信息能够更广泛、更及时地传达给农村居民。这样一来,居民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促使居民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实现治理的合作共赢。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决策过程不透明可能导致居民怀疑政府的决策动机和公正性,进而造成对治理的不信任。通过在决策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公开和透明机制,政府能够向居民展示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例如,政府可以在制定政策时开展公民参与,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更加符合社会的普遍利益。这样一来,居民将更加信任政府的决策,提升决策的合法性,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二)构建信任机制

构建信任机制是解决乡村治理中信任缺失问题的关键途径。在乡村治理中,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不仅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提高治理效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构建信任机制需要政府通过履行承诺来赢得居民的信任,政府的承诺兑现问题是导致信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计划时所作的承诺如果不能得到切实兑现,会严重损害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因此,政府应确保承诺的可行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透明地向居民公开承诺的兑现情况。通过履行承诺,政府能够赢得居民的信赖,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关系。构建信任机制需要提高治理的透明度,信息不透明是导致信任缺失的另一个因素。政府在决策和实施中要更主动地与居民分享信息,解释政策的制定原因和具体措施。这可以通过建立定期的社区沟通会议、开展政策解读等方式实现。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削弱居民对政府决策公正性的怀疑,从而增加对治理体系的信任[2]

构建信任机制还需要建立社区参与决策的机制,政府应该倡导并实施更加民主、开放的决策流程,让居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通过设立村民代表、成立社区委员会等方式,政府能够与居民形成更加平等的互动关系,增强其对决策的认同感。这样的参与机制有助于建立起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信基础,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信任的问题。构建信任机制需要建立信任调解机构,在治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维护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信任调解机构,负责处理由于信任问题引发的纠纷。这样的机构可以通过公正、透明的方式解决矛盾,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有效的调解桥梁。

结语:

综合社会认知视角对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的研究,深刻认识到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对于乡村治理的挑战。信息不对称使政府与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而信任缺失则削弱了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构建信任机制成为至关重要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陆渊,张新文.社会认知视角下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04):552-560.

[2]李媛.“社会”视角下新疆南部少数民族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J].民族论坛,2021(01):71-78.

作者简介:魏海杰(1987年12月-),性别:女,籍贯:内蒙古,民族:满,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