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张如静

百色学院,533000

摘要: 壮族民间游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促进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升幼儿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及民族认同感、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壮族民间游戏中教师可通过增强培养意识、创设良好游戏环境、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引导三个方面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 壮族民间游戏;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7113
基金资助: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文章地址: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以游戏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可让幼儿产生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壮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壮族民间游戏是指大多流传于儿童及少年之间,能够传承壮家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游戏活动如打陀螺、抛绣球、板鞋竞速、跳竹竿舞、抛石子等。

一、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能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亲社会行为对于保障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体会到亲社会行为带来的益处,使幼儿能潜移默化地在活动中运用这三个亲社会行为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此促进了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及提升幼儿民族认同感

以壮族民间游戏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游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壮族民间游戏的传承发展,通过游戏让壮族聚居地的幼儿更加了解有关于本民族的相关文化,而通过玩游戏让幼儿喜爱壮族民间游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壮族民间游戏种类多样,玩法各一,幼儿在进行壮族民间游戏时根据进行游戏的不同调动着不同的身体部位,如“抛绣球”游戏的一抛一接,抛的人要注意往接的人的方向进行“抛”,而接的人需要注意绣球的行进方向,跑动进行“接”,这一抛一接的过程调动了幼儿全身的肌肉运动,加强了幼儿体能,同时锻炼了幼儿的眼手及肢体协调能力;“抛石子”游戏中,着重锻炼幼儿眼手协调能力,使幼儿眼手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四)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壮族民间游戏亦有着一定的规则,幼儿在进行壮族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游戏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玩法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使幼儿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以此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一)教师增强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识

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重视成人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的教育意识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增强以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可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壮族民间游戏中得到更好引导,更好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首先提高教师对壮族民间游戏的认识。如进行与壮族民间游戏有关的理论培训、座谈会、经验交流、自学等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壮族民间游戏的相关知识。

其次,有意识地挖掘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标,如竹竿舞游戏能够培养幼儿合作、互助两个方面的亲社会行为,抛石子游戏能够培养幼儿互助、共享两个方面的亲社会行为,板鞋竞速游戏能够培养幼儿合作、互助两个方面的亲社会行为。教师通过挖掘壮族民间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标作为游戏目标,以此指导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流程,在壮族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能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合作、互助、共享行为的出现机会,把握培养契机,保障目标的达成,有利于促进幼儿合作、互助、共享行为的更好发展。

(二)创设良好游戏环境,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协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活动的组织应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内容应该符合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要,应将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及游戏中。[1]为更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教师应对游戏活动给予足够的支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环境,给予幼儿足够的发展条件,同时,教师深入挖掘互助、共享行为在游戏中的培养契机,并把握、引导好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契机,促进幼儿合作、互助、共享三个亲社会行为的协调发展,如在竹竿舞游戏中,总会有部分幼儿不能很好掌握竹竿舞游戏的玩法,这里便是一个互助行为的培养契机,教师应该让幼儿明白与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对于保障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性,以此引导已经掌握游戏玩法的幼儿去帮助还未掌握游戏玩法的幼儿,使幼儿互助行为得到培养;而通过游戏的玩法来看,竹竿舞游戏的玩法通常为:两人持竹竿,按照一定节奏将竹竿进行“开合”,而跳的人则按照“开合”的节奏进行点跳,当竹竿“开”把脚点进竹竿里,当竹竿“合”,将脚拿出,当竹竿“开”两下时,双腿按照顺序跳过去,在跳的时候,可以两个人一起跳,也可以三个人一起跳,不管是两人跳还是三人跳,为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需要跳的人一同合作才能做到,这里便是合作行为的培养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幼儿思考要怎样才能使得同伴之间更好合作游戏,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实施,试试看想到的方法是否能更好合作完成游戏,以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幼儿的合作行为得到培养。

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可以从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方面入手。良好物质环境的创设是确保游戏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在开展游戏时,应提前准备好游戏所需的相关材料,合适的游戏场地、充足的游戏材料等,以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像要开展竹竿舞游戏,首先要选择空旷的场所、垫架、手腕粗细竹竿若干、欢快的音乐等;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游戏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在开展游戏时,教师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有了足够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才能让幼儿能在游戏过程中,与老师同伴友好交往,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胆表现自己。

(三)加强教师在壮族民间游戏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引导

维果斯基在其游戏理论中提到了成人要支持幼儿的游戏,重视在幼儿游戏中的引导作用。[2]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自身能力影响着活动效果的好坏,对于促进幼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壮族民间游戏中的培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引导能力高低对于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壮族民间游戏中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做好游戏活动的观察和反思工作,是提升教师在壮族民间游戏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引导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做好游戏活动的观察与反思工作,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深入观察幼儿在游戏进行中的情况,适时调整游戏内容,让幼儿以更加合适的方式发展亲社会行为,把握幼儿在游戏中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契机,及时抓住发展机会,适时合理进行引导,像在抛绣球游戏中,一般为两人一组互抛绣球,时间久了之后,部分幼儿可能会出现厌烦,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加入幼儿游戏,将游戏互抛人数增加为三人,或四人一组围圈互抛,熟练之后甚至可以加上更多人为一组围圈互抛绣球,教师的加入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而增加人数围圈互抛有利于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能使幼儿更愿意参与游戏,从而促使幼儿合作行为得到培养;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开展的壮族民间游戏进行反思,思考游戏组织过程及引导不合理、不恰当的地方,及时总结改正。经过对游戏组织的不断观察、反思、改正,增加了教师对于在壮族民间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经验,使得教师更加明白怎样才能让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壮族民间游戏中得到更好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史胜男.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2.

作者简介:

1.张如静(1972-),女,壮族,广西德保,百色学院教师,副教授职称,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百色学院,邮编: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