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李伟

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摘要: “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学载体,各高校都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之中,其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研讨培训、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上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将尽可能挖掘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析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找寻对策,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桥,架起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融之路。
关键词: 课程思政;土木工程;协同育人;课程设计
DOI:10.12721/ccn.2022.157238
基金资助:2021年度沈阳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20年度沈阳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地址: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与创新的产物,核心要义就是强调专业类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从而促进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

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1、从学习者层面看,“课程思政”能有效契合研究生的价值诉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点”和“线”式课程教学,并不能完全解决研究生群体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也不能完全对接他们丰富的价值诉求。而“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手段更好弥补传统思政教育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空白。通过课程思政,将时代大背景下的国家大势与个体价值更好对接。

2、从知识体系层面看,“课程思政”能有效完善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生课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按照层次可以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论知识、规范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要么重视事实性知识的效果,忽略其他三个层次的知识要素,要么各自为政,不能将四个层次的知识有机统一于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以隐形教育的方式,融入课题体系的每一个模块,每一门课程中,充分调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每一门课都会引发学习者对于四个层面知识的整合和吸收。

3、从社会层面看,“课程思政”能有效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育结果。研究生群体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储备人才,将逐步成长为各行各业,各级组织单位的中流砥柱。而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将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极大地影响中国的政治生态。研究生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精神需求力量,领悟属于这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时代使命。

“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正是渗透在这些与思政课同向而行的价值意涵中。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聚焦于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而这些课程体系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指征中必将蕴含体现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价值指向。

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存在教学方式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的困境,在研究生课程结构中覆盖也不全面,研究生导师能动性缺失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

1、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思政”改革,一方面要继续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和理论支撑,为其他课程提供价值引领和政治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从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找到对接思政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支撑点,形成一座座桥梁,以正面或侧面印证的方法,有效的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边界。二者各有侧重,却同向同行,共同纳入课程体系的逻辑和实践中。

2、针对“课程思政”展开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建设

(1)要理清“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创新修正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堂上不能仅限于理顺知识体系,而更多地要从历史、因果的角度阐述整个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并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

(2)有层次对专业课进行遴选,有的放矢。“课程思政”虽然强调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但是切勿低层次地全面铺开。要根据学科特色,对专业基础和师资队伍进行遴选,在相对成熟的课程中率先试点,然后由点到面的逐步推进。

(3)各学科以及各门课程立足自身培养方案,梳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并将其融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讲义提纲中。

(4)“课程思政”的发展要考虑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循序渐进。课程设计上要结合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和课业进度。在研究生低年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中国问题。而在研究生高年级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格局和科学情怀。

(5)各培养单位应针对各自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间的联动,建立各学科协同育人效应。我校开设的《工程伦理》选修课,可以聚集各工学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将通识课程与思政资源逻辑贯通,以专题形式,多维度地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建设过程,提升研究生的工程伦理素养,加强其社会责任感。

3、完善“课程思政”队伍建设

研究生课业教师大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有所差异。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是同向而行的。

(1)提升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动力。关键在于使他们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不会削弱或干扰专业课教学,反而会更大程度地挖掘课程的学术和人文价值,使学生从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及价值理性维度等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专业内涵。同时,要使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可以内化为研究生的道德准则、科学思维和行为规范,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道路。

(2)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手段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化也可以同向而行。二者可以通过结对以及集体备课的方式,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宝藏,帮助其他课程教师以较专业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方式和语境的创新。

(3)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教、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体系中。现有的考评制度关注焦点是教师的学术能力。而要完善多维协同育人职责,就要将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和育人效果从教师遴选程序开始,贯穿于教师的综合考评制度中,真正使教师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

三、结论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通过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展开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完善队伍建设、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等举措,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建立我校“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艺璇.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1):125-128.

[2]刘学民.“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专业课类型化课程改革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89-90.

[3]池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225-226.

[4]王茜.课程思政下高等院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3):121-122.

[5]赵岩.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4):80-81.

[作者简介]李伟(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与铁道工程、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