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思考探索

彭星子

陆河县水唇镇黄塘第一小学 516721

摘要: 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小学的课堂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的具体状况,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促进其核心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22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改革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效果。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转变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班级为主体,以课程活动为主要媒介,以持续的情感和情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情化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小学结合起来,可以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一些古典诗词中还含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故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效果,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在小学教育中,将传统的文化融合到小学课程中,是促进文化发展、促进中国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增强国家整体力量的有力工具,而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则更加值得我们继续弘扬和革新。

(二)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是一门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工具类学科。然而,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问题,使教学目的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比如,语文主要是学拼音,对于生字的掌握是生硬的;利用学生的娱乐性玩耍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却没有明确的规范,使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条件。因此,目前我国的语文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涵盖了诗歌和诗歌艺术精髓的完整而又巨大的知识系统。把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融合到小学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较多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要根据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在学生了解了文本内容后,提出问题:“如果小蝌蚪找错了妈妈后,其他小动物没有提醒他们,那么小蝌蚪还能找到妈妈吗?”这个问题的开放性较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例如:“我觉得小蝌蚪可能会很无助。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小心和爸爸妈妈走散了,又听不懂当地人说话,因此无法与他人沟通,当时我非常无助。”“我觉得小蝌蚪的妈妈可能会来找他们,不过这需要花大量时间。”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这样看来,乐于助人是不是很重要呢?”有了上述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肯定的回答。

(二)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喜欢表演和模拟,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情绪觉悟和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教育。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同学们从自身的实际活动中去反思,以提高他们对课本的感情。在对学生进行情境式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创新、新颖的学习方法,可以在经过理性的反思后加以运用,从而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感情,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主动引导学生对相关材料、知识等内容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维。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赠汪伦》这一课的讲解时,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和接收能力都很低,不可能及时地理解和掌握诗词所包含的感情和思想,而且在具体的课堂上,老师往往采取“你听我讲”的方法来教授,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就算他们理解了其中的感情,却也不可能深入到其中去,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情境式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老师按照诗歌的主旨,让3个同学来做一个情景模拟,一个同学在台上朗诵,两个同学在台上做最后的离别,这时老师要用各种音乐给同学们放一些离别的音乐,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在结束演出之后,老师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同学们在临行前对自己的感想进行深度剖析。借助情境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把感情的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水平,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借助课外读物的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展之中,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直接、深刻地感知、接触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推荐课外书籍时,可以从一些国学经典的儿童版入手,如《三十六计》《诗经》《孙子兵法》等。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服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其字里行间蕴含的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一般情况下,在课外阅读课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收获,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每个学生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们在阅读同一本书时,会获得不同的体验、感悟,总结出不同的道理。在交流和沟通的碰撞中,学生的知识面会变得更加开阔,个人素质也会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将课外阅读与传统文化的渗透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将情感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教育阶段中,情感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应当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情感教育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此,在具体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例如,在进行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其理解古代诗词的核心理念,并与其所传达的感情相呼应。《静夜思》是一首古代诗歌,其抒发的是对故乡的怀念。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首先读一首古代诗词,让他们在背诵的时候,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离家的心情,然后询问他们有没有离家的经验,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老师让他们想象自己是一位作家,当他走出家门的时候,当皎洁的月光洒落在他的身上时,他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同学们在想像中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段古诗歌,并理解它的深层意义。

三、结语

在小学阶段,传统文化的渗入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使其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能使人心胸开阔,使人更好的生长和发展;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为创作打下坚实的根基。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的课堂,既要把握好时间,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