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领导智慧,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给予了极大的重视[1]。坚持立德树人,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解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了什么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从而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在此背景下,小学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探索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更是对教育目标和使命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把“立德”作为教育的根基
立德与树人,蕴含着双重深意,即“立德”与“树人”。“立德”,这一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乃古代文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立德”始终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无论教育理论界倡导“五育”或“四育”,对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始终是德育。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兴起,加之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传统价值观念正遭受瓦解,多元价值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之中。从教育领域来看,教育者必须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有清晰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将“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立德树人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目标,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坚持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对培养对象提出更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2]。德育内容涵盖了基本道德准则、品质与行为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塑造、法律法规遵守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等多个维度。在新的历史阶段,“立德”不仅包括传统的德育工作,更关键的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意味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确保其深入人心,成为指导学生行为和思想的灯塔。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才能塑造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小学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实施刚柔并济德育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改错习惯的形成
在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学会“修身立德”,并能够“知错能改”。在这个时期,学生们尚未形成明确的价值观,他们的行为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不良行为。如果教师采用过于刻板的道德教育方式,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在小学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柔性思想[3]。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鼓励学生表达犯错的原因和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和行为,然后通过正面的例子来说明道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行为错误。接着,教师应委婉地提出改正建议,以此激发学生自我改正、立德的内在动力。例如,如果一名学生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同学们普遍反映该学生行为粗鲁、脾气暴躁。在采取激励策略时,教师不应直接严厉批评,而是以温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能和你的朋友和睦相处?是他们的错,还是其他原因?”在教师的关怀下,学生可能会坦诚地说出:“老师,我在家时,大人总是顺从我,但其他同学不同,我想看我的新文具,如果他们不让我看,我就会生气,我在家发脾气就能达到目的。”这时,教师很容易理解到学生过于自私的问题,并引导他:“设想一下,如果其他同学也吵着要看你的东西,你会愿意分享吗?你对这样的同学会有什么印象?你还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吗?”这样的引导很快就能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
(二)实施德育教育赏识手段,激励学生进取精神的发展
进取精神是道德教育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教师的认可与赞赏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正面评价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因此,在开展道德教育时,教师应将赞赏作为首要策略,更多关注学生的优点,频繁地给予表扬,并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成功体验机会,以激发学生持续的积极进取精神,最终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以班级中一位学生为例,尽管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但却能在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在班会上,教师可以特意展示这位学生的表演视频,进行表彰,并推选他为班级文娱委员,同时委以策划和组织学校文艺活动的重任,让其深刻感受到老师的支持、信任和欣赏。对于该生在学习上的不足,老师可以在赏识教育中适时表达期望:“你在艺术领域的才华如此出众,若能在学业上再有所提升,定会更加完美!”这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此时,老师可以建议从最薄弱的科目入手,或者安排优秀同学与之结对互助,帮助该生提升学业成绩。唯有这样,才能在教师的“赏识”教育下,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
(三)实实施强师培优行动,锻造优质师资大队伍
围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工作主线,从队伍建设、培训和能力建设三个层面,不断强化思政专职教师队伍,提升思政教学质量。首先,构建一支配备齐全、建设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包括加强专职与兼职思政课师资力量,充实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并定期邀请优秀学者、先进模范担任思政工作的特别讲师。同时,经常性地邀请大学专家、教授走进校园和课堂,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政育人力量,从各单位精心挑选一批思政专家和骨干教师,组建历城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其次,从学生视角、教学视角和课程视角三个层次,对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过程监测评估。定期开展教学咨询、评估研判、指导反馈等工作,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对思想政治师资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构建一个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师培养机制,并在内部完善思政师资的校外实习体系,注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关注思政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并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俊勤文/图.立德树人,开发校家社共育课程[J].四川教育, 2023(1):F0003.
[2] 马立全.利用学校有效资源 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小学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新课程, 2019, 000(028):P.258-258.
[3] 王珍.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3):109-111.
作者简介:安长春 1964年7⺝12日 男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摇铵镇乡西周庄村 汉 中专 临西县师范 小学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