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李伟伟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中心小学,2721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论文旨在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分析要求、探讨重要性和原则、提出具体措施,论文将帮助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措施
DOI:10.12721/ccn.2023.15724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德育的渗透。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渗透德育。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人格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推崇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别教学,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关注学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平衡。

3.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3.1探讨德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德育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它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还塑造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德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沟通能力。同时,德育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通过德育的引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具有重要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通过语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良好的品德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律和毅力。

4.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4.1阐述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全程性原则:德育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单个德育课程或活动中。生活性原则:德育需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与实际情境的联系,使其更具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整体性原则:德育应当综合各个学科和课程,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资源和机会,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个性化原则: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潜能。环境性原则:德育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4.2提出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

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包括:文本导读:通过深入解读文本中涉及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情感体验:通过诗歌、故事等情感性的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品德情操。讨论与辩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角色扮演: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和感受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实践活动:将德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5.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措施

5.1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种活动和资源,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促进他们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可以通过阅读名著、经典诗词,观赏优秀的文艺作品,参与文化传统的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展对文化的情感和情绪共鸣。同时,采用情感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中提取情感元素,与文化相互交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鉴赏能力。

5.2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种方式,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其道德素养。可以通过教授优秀文学作品、传递经典故事的道德寓意,让学生了解和思考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品德品质。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道德问题,培养他们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5.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种途径,以引导学生认识并担当起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可以通过教授社会问题相关的文本作品,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实践,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承担责任的意识。

6.案例分析和评价

6.1分析具体案例,说明德育渗透的效果和挑战

具体案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经典童话故事《小红帽》,引导学生探讨正直与诚实的道德价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深入理解小红帽遇到的困境,明确了诚实与谨慎的重要性。这种德育渗透方法使学生受到情感的启发和价值观的影响,并通过活动形式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理解到诚实与谨慎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他们可以将这些道德价值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成为诚实可靠的人,学会谨言慎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挑战: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在课堂上合理引导学生,处理好知识和德育的平衡。

6.2对案例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和总结

该案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红帽》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情感体验和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价值;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接受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然而,这种德育渗透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可能受到学生个体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一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技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情感,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为有担当的公民。虽然面临个体差异和家庭背景等挑战,但通过差异化教育、家校合作和提供支持与资源,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挑战,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让我们努力实践德育渗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鹏.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1(14):212-214.

[2]马凤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上).2021:3.DOI:10.26914

[3]张雨珂.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D].喀什大学,2021.DOI:10.27746

[4]吴婧.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21.DOI:10.2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