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关乎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建设,在授课时,教师需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和落实到阅读课活动当中,给予学生正确的理念引领,促使其以端正的态度参与阅读学习,树立自身的思维意识,进一步增强自身在阅读中的感悟,提高整体的阅读效益。因此,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深入分析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要求,积极探索科学的育人活动举措。
一、语文素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素养是全新的教学理念,主张要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格等方面进行规范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建设,要认识到传统灌输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在授课中要以语文素养为指导对课堂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有效规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并让学生在深入探索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理解和感悟。在确定当下全新的发展要求之后,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革新教育模式,针对阅读活动进行有效规划,进而保证所构建的阅读课,更加符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规划,提升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提高阅读水平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方面都应该得到切实的提高,才能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同时,教师也应自觉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指导下进行阅读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进而达到或超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
1.理念导入与师生互动,关注语言建构与应用
语言的建构与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科素养建设。因此,教师需从文化导入层面出发进行规范设置,根据课程内容导入丰富的文化素材,在此基础上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促使其进一步加深对基础文化内涵的认知与感悟。
例如,在《将相和》课程中,教师可以执教"负荆请罪"的故事,即"同学们,大家知道负荆请罪的故事吗?话说有一个人名叫廉颇,他与朝中宰相蔺相如有着一定矛盾,他认为自己地位显赫,位于将军,对于朝廷的贡献更显著,但是他有一天认识到了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便主动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大家猜蔺相如原谅他了吗?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人物身上分别具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是否值得我们学习?"之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交流,探索廉颇和蔺相如各个不同人物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故事探索的过程中学习良好的道德内涵,并在此今后的成长中,能够自主规范自身的行为表率,做一名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规范自身的品质。
2.创设情境与丰富联想,激发拓展提升思维
对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思维发散与有效拓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也能够促使其对课程内容形成深刻的领悟力。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创设具体有效的情境,为学生思维发散提供情境助力和载体支撑,让学生先针对情景中所包含的具体要素进行有效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想象,大胆联想。
例如,在《纸的发明》授课时,则可以有效提炼相关的文化素材,将与纸的发明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动态呈现。不仅如此,也可以发掘生活中的案例,就具体的造纸技术工艺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造纸的技术演变,有效拓展和启蒙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参与到阅读中,从而保证学生的阅读理解更加有深度,提升情感认知的高度。
3.小组赏析与拓展训练,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与创造也是语文素养所提出的重要内涵。在授课中,教师需将小组赏析活动规范渗透下去,在此基础上有效开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围绕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赏析,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有效互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有效总结与分享学习经验。
如,在进行《出塞》授课时,可以合理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就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自主赏析,分析古诗词的情感,总结边塞诗的风格,也可以引申其他的边塞诗,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总结边塞诗的特点,以及不同诗词在情感诠释方面的差异,让学生能够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对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加深认识。
4.生活拓展与实践体验,加深文化理解与传承
教师需要跟随语文素养所提出的指导思想,规范开展生活拓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在体验中加深领悟,促使学生对文化传承与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感知。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真正经历过社会生活,但是他们自己也有一个小小的"生活圈子",对于这个"圈子"里的人、事、物也充满了既熟悉又好奇的心态,并且他们很乐意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更多生活元素。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的阅读活动必然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而任何一篇有质量的文学作品都必然会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比如说,在进行《猫》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布置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根据其所呈现的形态特征进行语言组织,并进行表达与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懂得珍惜小动物。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拓展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传承的感知意识。有时可以引导学生就唐诗宋词进行自主发掘与整理,然后与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到诵读活动当中,根据古诗词内涵进行自主赏析,分享交流,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建立起传承的感知意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掘语文元素,科学整理学习资源,规范参与到思辨、朗读、书法等各项学习活动当中。
5.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交流探讨阅读感受
语文教师不仅要将一些好书向学生推荐,更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交流探讨与阅读分享的时空,并能加以适当地指导,以促进学生能够走进语文课文阅读学习的更深处。例如,教师为学生推荐阅读叶圣陶写的童话《稻草人》一书,故事以二十世纪动荡中的中国乡村为写作背景,展现了当时我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部童话故事的精髓,教师抽出时间对学生加强阅读指导。在语文阅读指导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一是向学生讲解了这部童话写作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二是带领学生通过若干个故事的描写体现稻草人的忠诚、尽责与善良的优秀品质;三是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分析,引发学生能够树立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能够懂得关心、体贴与帮助他人;四是让学生了解关于叶圣陶的诸多代表作,深化学生对于作家叶圣陶的了解。
结束语:总之,语文素养是素质课改发展新趋势下所提出的全新理念,所具有的战略支撑作用十分显著。在授课中,教师需要关注语文素养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深入贯彻落实,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赏析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活动规划,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在掌握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文化传承建立起良好的责任感知能力,从而更自主地参与到的学习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谭保山.浅谈小学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2,No.1054(33):94-96.
[2]孟德茹,周艳峰.培养阅读兴趣 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No.149(17):100-101.
[3]张馨月.试论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No.199(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