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劳动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实践路径探索

程玉龙 李丹 贺甜甜 王梦乐

西安欧亚学院,710065

摘要: 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设计了多元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增强跨学科整合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课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体现了欧亚学院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为其进一步实践探索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劳动教育;高等学校;实践路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4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1]。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劳动教育不仅是增强职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2],更是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3][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此,欧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本科教育中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设计了一整多元立体、层次化极强的课程体系,以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本科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动手实践当中,推动他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首先,我们开设了以手工制作为主题的《木工坊》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木材知识和木工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常用木工工具,完成木工作品的制作。

授课老师会在课程中介绍木材知识、工具使用方法和安全指南,现场详细演示工具使用技巧和制作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要领;老师会鼓励学生提问,分享想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是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劳动技能课的要求开设,旨在通过木工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劳动技能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通过《木工坊》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木工方面的实用技能,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学技能。

然后,我们还开设了选修课性质的《家政课》,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家庭劳动技能,如清洁、烹饪、插花、整理等;强化学生对生活中多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家政教育弘扬劳动的价值,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生活能力。

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真实或模拟的家庭案例,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家政任务和项目;提供各种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家政相关的跨学科项目。

本课程根据《家庭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旨在通过家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培养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跨学科教学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家政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设计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家政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到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我们还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考虑到学生成长的全方位维度,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共包含厨艺提升、烘焙展示、游学方案制定、环保手工、植物栽培等5项。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所以它能够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寒暑假时间,督促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提升自我,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竞争力。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教师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学生要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它体现了课改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让学生学习直接经验,将学科知识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劳动”、“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已深刻认识到综合实践 对全面育人的核心作用与重要价值,也会继续推进其在毕业考核中的硬性要求。

我们通过以上三门课程的通盘设计与协同育人,最终确保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地。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通过参与社会服务等劳动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劳动教育习得的相关技能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简历,提高其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5],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也会继续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实践探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6-28.

[2] 李晓林.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教育研究,2020(1),95-99.

[3] 王艳芳,李小云. 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17(12),45-47.

[4] 刘洪波.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实施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20(3),58-61.

[5] 陈立群,张建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