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德育意识,凸显教学成效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具备充足的德育意识,能够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角度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一是形成对德育教育的正确认知,能够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加强德育元素渗透,凸显德育成效;二是深入地、多样地开展德育教育,从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课文出发,抓住德育教育契机,生动具体地展现德育内涵,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为主要目标进行德育教育。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德育元素,教师需要以德育意识培养为着力点,着重强调司马光这一人物具备的高尚品质,深刻思考司马光的行为,引导学生感受司马光的人格魅力。司马光的故事能够为小学生带来强烈的精神激励。一是故事中的司马光年龄与小学生年龄相仿,能够加强学生的认同感;二是能够形成思想引导,使学生从课文知识的学习深入到人物品质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假如在生活中你的同伴发生了危险,你会主动帮助他脱离险境吗?”在问题引导以及课文的学习下,学生能够形成主动帮助同伴的意识。在故事讲解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元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渐渐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凸显德育教育成效。
二、创新德育方式,加强教学参与
为进一步深化德育成效,加强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参与度,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德育方式,使学生能够产生德育认同感与德育体验感。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积极与学生互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德育方式,加强教学参与。基于新课标要求,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掌握其中的思想道德内涵,进而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深度参与。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和信息教学法,为学生全面地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审视的目光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广泛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圆明园未被毁灭时“金碧辉煌”“雄伟壮阔”的景象,让学生对昔日皇家园林的壮观有更深刻的体验。随后,为学生播放有关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八国联军侵华为中华民族带来的痛苦与屈辱,加深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内容情感。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以及教学情境的营造,使学生形成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全面彰显课文中的民族情感。而小学生也会在深刻的情境体验中不自觉地加深民族认同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知民族精神,并将其作为激励自己学习的精神动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落实立德树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泛泛而谈的德育知识无法使其产生学习代入感,因为抽象思维发展不成熟,在学习中也无法对较为抽象的德育知识产生深度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德育要素,提升德育成效,深化立德树人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带入,也能从德育价值观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践行德育知识内容。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描述了大自然种种美好的景象,而这些景象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只是学生缺乏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拉近学生与这些景象的距离。首先,教师可对课文中作者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进行阐述,并对其描绘的景物进行整合,如太阳、群星、云彩、水果、冰雪等。在作者美好的描绘中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对学生的代入感,在课文赏析中发现平时生活中忽视的美丽景色。与此同时,教师应加强教学启发,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平常生活里看到过的美丽景色,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这种教学带入中,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诸多美丽的细节和美丽的景色,如变化莫测的白云、清澈流淌的河水、七彩斑斓的彩虹、壮美秀丽的群山等等。在这种德育渗透中不仅有效结合了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情感升华,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趣味,能够形成主动发现美、善于发现美的意识,进而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四、强化情感体验,生成德育感悟
强化情感体验是深化德育教育成效的关键举措,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帮助学生生成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生成德育认同感,进而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组织德育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文中关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方面的情感要素,让学生珍视生活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情感的重要性,进而强化情感体现,使学生自身的情感与语文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生成独特的德育感悟。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为例。这首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显性情感要素,作者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涌起了一股思乡思亲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的直观呈现,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德育教育情感素材,教师可以将故事中蕴含的思乡思亲情感传递给学生,并为学生解释“九月九日”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在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时,首先为学生讲解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其次对王维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进行阐述,并着重强调:正是因为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给予了作者充分的精神力量。借助对这一诗句的讲解,让学生想象自己独自一人在外地求学、工作的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增强情感体验。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进而延伸到思乡思亲的情感解读方面,让学生感受这一情感,进而生成独特的情感体验,提升德育教育成效。在这种情感的代入与理解中,进一步让学生生成珍视亲情、感恩父母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元素,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结语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顺应“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要求,加强德育工作开展,立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实现德育元素的充分渗透,提升德育成效。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德育意识,凸显教学成效、创新德育方式,加强教学参与、结合生活实际,落实立德树人、强化情感体验,生成德育感悟,在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下让学生受到德育思想熏陶,提高自身的德育认知水平,实现终身德育育人。这对于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