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中暑一般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夏季常见的一种疾病,这是由于猪皮下脂肪较厚,在外界环境的物理因素(高温,湿度,光照等)作用下,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多,散热少,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严重危害养猪业经济效益。
一、发生原因
猪中暑病症可主要分为热射病与日射病,在猪养殖时,由于猪长期生活在高温、高热、湿度较大的环境下,进而导致猪出现中暑病症。一旦猪中暑后,将导致病猪无法对机体的温度进行有效调节,造成猪的一系列病症,严重时会出现死亡。为有效预防猪中暑问题,则需要对猪中暑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温度过高
在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当了解猪生活的适宜问题。一般情况下猪养殖时,应当将养殖地环境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到24摄氏度之间。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持续升高,将导致猪的机体散热受到一定阻碍。若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导致猪中暑问题的出现。
比如,在猪养殖管理时,并没有在猪舍内安装有效的降温措施,导致猪出现中暑症状;或在猪进行长途运输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使得猪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而猪的体质较为特殊,一旦猪的散热系统运行受阻,将导致猪的体温不断上升。若猪生活的环境,长时间处于35摄氏度以上,将增加猪中暑的风险。在猪中暑后,养殖人员若没有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可能导致猪死亡。
在猪舍养殖管理时,由于猪舍通风环境相对较差,且猪舍内的湿度相对较高,非常容易形成闷热的环境。猪养殖时,没有及时保证猪的饮水,进而使得猪的机体代谢不断加快,从而使得猪出现呼吸急促问题。在机体快速地新陈代谢时,大量的代谢产物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氧化处理,则会在猪的体内堆积,容易引发机体中毒,最终加速猪的死亡[1]。
(二)体质较差
由于圈养猪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实际饲养过程中,由于部分猪的体质相对较差,而体型相对肥胖,使得猪的身体堆积了大量的脂肪。在炎热的夏季,体质较差的猪则很可能出现中暑病症,而生长年龄相对较小与较大的猪,同样容易出现中暑问题。因为,猪的体质相对较差,对应猪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差,在高温环境下,该类猪更容易出现代谢异常,进而诱发中暑问题。
同时,若猪生长地环境卫生较差,导致猪的皮肤没有得到有效清洁处理。在高温环境下,猪会大量排汗。若养殖人员没有为猪及时补充水分,使得猪的机体未能获得足够的盐分,都有可能导致猪中暑。
二、临床症状
通过对中暑的病猪主要症状进行观察可知,病程相对较急,短时间内猪就会出现异常举动,如部分病猪出现神情萎靡,而部分病猪则表现得异常兴奋。在对病猪进行仔细观察后,则可以发现病猪的结膜逐渐成为红色,且病猪流出大量的水样鼻液,在发病一段时间后,病猪则会停止采食,但饮水量骤增。同时病猪还存在着以下相关临床症状,如步态不稳、四肢无力、瞳孔放大、反应迟钝、眼球突出、呼吸困难等。
在兽医的专业检查后,可发现中暑的病猪体温已经超过了42摄氏度,同时病猪的呼吸频率达到每分钟八十次,脉搏跳动的频率更是超过了每分钟一百次,已经严重超出了猪的正常生理指标。一旦猪出现中暑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救治。因为,病猪在中暑的后期,将陷入昏迷状态。部分病猪甚至会口吐白沫、肌肉震颤。在身体痉挛中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鉴于猪中暑问题主要集中于炎热的夏季,为此养殖人员应当采取科学专业的防治措施,在多种防治措施的搭配下,主动规避猪中暑病症,保证猪养殖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三、防治举措
在夏季高温时节来临时,猪养殖户应当对猪中暑病症起到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避免猪中暑问题的出现。一般情况下,养殖人员可采取病猪治疗、科学饲养等方式,保证猪养殖工作开展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一)病猪治疗
其一,则是对猪进行物理降温,避免病猪中暑病症的加重,增加病猪死亡的风险。为此养殖人员应当快速将病猪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区域,并利用37摄氏度作用的温水,对病猪进行多次的刷洗,但避免冲洗到猪的头部。为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可在温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白酒,在白酒稀释后对病猪进行冲洗。同时养殖人员可准备35摄氏度左右的生理盐水,对病猪进行灌肠处理,有效降低病猪的体温,促进病猪的机体温度调节系统恢复正常[2]。
其二,为实现对病猪的有效救治,可采取科学的放血处理措施。养殖人员可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对病猪的尾尖或耳尖进行适当的切口处理,进而完成对病猪的适量放血。一般情况下,一头成年的猪进行放血处理时,应当将放血的容量控制在200毫升作用。在放血处理完成后,则需要对伤口位置进行止血消毒处理,避免伤口出现感染问题。在救治的最后,养殖人员可对病猪灌服10毫升的兽用十滴水,并猪舍500毫升作用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进而为病猪补充损失的营养,达到救治的预期效果,避免病猪的症状恶化,引发病猪死亡。
其三,在中暑的病猪进行治疗时,应当对症下药,选择适当的西药进行治疗。 如选择500毫升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毫升的维生素C进行静脉注射。同时,养殖人员需要对病猪进行安乃近的肌肉注射,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若养殖人员对病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异常兴奋,则需要选择4毫升的氯丙嗪注射液完成肌肉注射。若病猪出现了昏迷状态,则需要选择10毫升的安钠咖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西医治疗,最终使得病猪恢复健康,保证养猪户的经济收益。
其四,养殖人员可选择天花粉、黑柴胡、黑荆芥、姜炭、黑栀子、黄连、黑黄芩、藿香等中草药各150克进行煎煮,并给病猪喂服。
(二)科学饲养
科学有效的饲养管理,则可以有效规避猪中暑病症。为此养殖人员应当在猪舍内安装适当数量的水龙头,以保证猪舍内排水的便利性。同时在高温夏季,则需要对猪舍进行整体的喷洒自来水,使得猪舍内的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完成对猪的体表降温。
在喂养管理时,应当选择清晨与夜晚,即在气温相对较低的时间段对猪进行喂养。同时为避免猪中暑,则应当在炎热的中午喂食一些降温防暑的食物,如瓜果、蔬菜、绿豆汤等。为避免猪出现缺水现象,在饮用水喂食时,可在饮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或电解质,使得猪整体的免疫力得到提升,保证猪机体的新陈代谢。
高温环境下,在猪饲养管理时,应当对猪舍饲养的密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避免由于密度过大,进而增加猪中暑的风险。同时,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处理,实现对猪舍内温度与湿度的有效控制。为避免出现细菌传染问题,还应当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杀菌消毒管理,避免猪养殖时出现传染性疾病,对养殖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以猪中暑的病症为例,重点阐述了猪中暑的发生具体原因,以及该类病症的临床症状,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建议,旨在说明猪中暑病症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今后,在猪养殖工作开展时,为保证养殖的经济效益,养殖人员必须对夏季的猪中暑问题起到一定重视,并契合养殖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综合防治措施,科学有效地规避猪中暑问题,保证猪养殖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郭立伟.猪中暑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8(12):56.
[2]韩光.夏季猪中暑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治疗与预防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8(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