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猪多杀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赵忠明

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 猪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的巴氏杆菌所导致的,因此也称猪肺疫或俗称“锁喉风”。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唿吸困难、高热、咽喉炎、肺炎,以及出血性败血症。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对全国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本文重点从猪巴氏杆菌的病因、流行特征、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和防控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合理的诊断方案,为防治猪巴氏杆菌疾病进行了指导。
关键词: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控
DOI:10.12721/ccn.2023.15709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也常并发于支原体肺炎,但尽管猪流感、伪狂犬病、细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胸膜肺癌,甚至放线菌疾病等也能导致肺部的功能改变从而引起巴氏杆菌感染,但致病性最高的仍往往是多杀性巴氏杆菌。也可导致渗出性细支气管肺炎,有时引起心包炎和胸膜炎,而在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副产毒株,或有细小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存在的情形下,则是导致萎缩性鼻炎的最重要病因。

一、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各种哺乳动物和人体均具有高度致病性,因此它们能够非常方便的从正常人、健康哺乳动物的鼻子和扁桃体中分离。尽管该病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染,但它并不是人类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因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一般通过鼻-鼻的直接接触传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虽然可以通过水平扩散和垂直传染,但是在许多畜群中病原菌也可以通过水平扩散,特别是在肺炎灶上的优势菌株中。[1]当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突变株与一种副产毒株共同出现后,也会导致了猪们的大多数病害的出现。

二、传播途径

猪巴氏杆菌的一种传播方式,是利用被污染直接和所危害的空气来实现低水平传播,并通过嘴部、鼻孔等侵入猪机体内,再在人体内脏中传播,表现在传播猪的内脏中的体内微生物菌群增多。带病的仔猪是主要传染源,并主要将病毒带给健康仔猪。该病毒是一种环境类病原菌,在温度过低、燥热、场地变化大、潮湿、作业单位负荷过大、通风环境恶劣、营养不良、劳累、长时间操作等的恶劣环境应激状态下,导致对健康仔猪的抵抗力下降而传染。

三、病理变化

多杀型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病变通常仅限于胸腔,而此类病变也被认为是猪肺炎支原体所致病变的一部分。常见病于脏腑之隔叶前部与支气管上方的实变,其肺部的病变细胞与健康组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脏器之病灶区的颜色从红亮至浅灰或绿色都不同,而脏器之病灶区的颜色也决定着疾病的发展。[2]症状比较明显的受污染有不同高度的肋膜炎程度,并伴有大量渗脓,其股间膜比较干燥,呈半透明样,而且常与胸墙有粘连。污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也常见在股间膜上粘附着大量湿润、淡黄色的纤维蛋白渗出物,这须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污染时相鉴别。

四、临床症状

(一)最急性型

在污染发生时一般没有明显征兆,但某一时间会突然开始发生,只经过1~2日就死去,发生率超过百分之一百。有些病猪可见头颈和咽喉部的肌肉发生牙龈炎症,唿吸困难,心脏跳动加速,成犬坐的姿势,往往卧地不起。此外,在皮下也出现了血斑,并可伴有严重败血症等。

(二)急性型

这是本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但也常常伴随有败血症,同时还出现了最常见的急性胸膜肺炎。初期的病猪症状主要是体重迅速上升,并频频干咳,后期出现了胸腔的剧痛,其声音特征也变得更为敏感,在该处听诊后可见摩擦声。[4]而由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受污染唿吸困难,并且常常出现小犬坐状,最多引起了腹泻。

(三)慢性型

此型最常于发病后期发生,病猪的表现为体温迅速上升,咳嗽加剧,且有慢性肺病的表现。部分病猪还伴发滑膜关节水肿、湿疹等,部分还发生了腹泻。如不能采取有效处理则很可能因为肝脏功能衰竭而死亡。

五、诊断措施

猪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并没有形成特殊的病理学变化,所以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感染后所形成的病理性变化,并不成为确诊本病的唯一标准。而通过对诊断体征、组织学病变,以及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别则可以对该病作出早期判断。目前,猪场已经可以通过商业化的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核酸分析试剂盒来诊断,此技术也更加精确可信。虽然多杀性巴氏杆菌也相应的更加易于培养,不过需要为实验室创造分离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良好条件。

六、防控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一贯坚持以预控为主,防重于治的饲养原则。在有条件的养殖户内一般采用了自繁自养,并防止了在引种中新引入的传染源,如需引入的猪种,均应进行了严格检测和隔离防治,后方可混群养殖。同时实行了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并经过了定期的检测,并及时的对感染发病母猪实施了分离或消灭。[3]在养猪场内还建立了防疫区免疫管理制度和场地消毒管理制度,对养殖区域及其周围实施了严格消毒、灭菌,从而保证了猪舍周围环境的健康,降低了致病菌扩散。同时也增加了空气流通,减少了猪舍内的漂浮和阿摩尼亚含量,因而提高了栏舍质量。同时由于动物应激性反应也会导致发生猪肺疫,所以,通过适当的养殖密度和降低母猪们应激度,可以提高对猪体的抗性并有效的防治。

(二)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接种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安全措施,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各种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疫苗可供选择应用,通常在春秋二季进行疫苗注射,而小肥猪一般可在45~60出生日龄之间一次免疫,而在感染较重的病原传播的养殖区,应针对养殖场和地区内实际流行的致病血清型菌组加以适当筛选和免疫。疫苗注射后,同时还必须对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加以管理和减少猪们的应激,尤其是在猪场中选用弱毒活疫苗进行注射后,由于使用抗生素会限制病毒菌株的生长,母猪的应激还会削弱自身免疫能力,从而干扰免疫效应。在有条件的猪场中,应定期检测母猪们的抗体水平,以评价母猪们健康水平和免疫效应。

(三)加强对其他病原体的防控

养殖区内应提高环境安全与防控意识,加强对各种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全面防控,特别是对猪的一些主要和典型的疾病,提高猪群的健康素养,降低混合环境污染。

七、治疗措施

猪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后,由于病而死亡的猪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其使用过的垫料进行处理,对其他没有受到感染的猪要及时进行免疫治疗,用药物进行消炎抗菌。在一些具备良好条件的猪场,可以先进行药敏实验,不要乱用抗生素,以免耽误利用敏感抗生素进行及时的治疗,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5]除此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对有混合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治疗,利用特效抗生素对症进行治疗。

八、结语

猪多杀病巴氏杆菌病在几乎全年的所有时期内均可以出现,尤其是在夏秋期间闷热、潮湿、连续阴雨、早晚温差较大以及冬春严寒天气多发,特别是出现动物应激病时,由于对人体抵抗力的减弱则易于对感染菌出现感染。但由于目前国家对蓄猪业的不断开发,此病现已变成蓄猪业的常见病,并常常会继发引起其他病症,严重危害的经济效益。因此,该病需靠流行病学、传染方式、病理变化,以及在临床的表现来识别。对养殖区适当的环境控制可直接改变猪们的栖息条件,并降低了本病原菌的高水平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张哲玮;曹维维;代小童;甘晶;饶静;袁龙;贝为成.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 2023,03(10):1-7.

[2] 周瑶.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J]. 现代畜牧科技, 2021(12):112-113.

[3] 梁福枝. 一株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J]. 畜牧兽医科学, 2021(15):11-12.

[4] 贾小梅;倪莉;罗洪艳;丁红雷;王豪举.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40(08):49-54.

[5] 黄建华;余成蛟;辛鹏程. 一起肥育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 养猪, 2020(0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