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陈占秀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农业农村局,257400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提升,对于粮食作物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种类之一,其种植技术向来是农业及民生领域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将对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究,以供种植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DOI:10.12721/ccn.2021.15709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目前在世界内已然成为了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而我国作为“小麦大国”,实现种植技术的创新势在必行,而病虫害作为危害农业产量的最大灾害之一,针对其实际状况进行防治亦为农业领域内的重中之重。 

1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1.1 准备阶段

撇去其余客观因素不提,小麦的产量主要受土壤水平影响,而土壤肥力则是土壤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小麦种植的准备阶段,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土壤进行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进行施肥以培养土壤肥力,检测内容主要为土壤内的有机物质含量、全氮量、磷含量、钾含量等等[1]。除培养土壤肥力外,整地亦是保证小麦产量的关键点所在。在前一茬的农作物收获后,种植者需及时对秸秆进行处理,依据“秸秆换田”模式、利用机械实施深耕,令土地实现平整、土壤碎裂。

1.2 播种阶段

播种时首先要进行拌种,可先使用霍尚澳优液肥闷堆一小时,随后使用敌委丹、适时乐与辛硫磷乳油进行二次拌种,以此对虫害进行适当预防。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小麦种植时一般会采用精播、机播技术实现宽窄播种,窄行可控制在十七厘米左右,宽行则控制于二十八厘米上下,多数地区可选择于十月上旬进行播种,实际播种时间需视具体地区而定,播种量则一般控制在150千克/公顷[2]

1.3 反青期、抽穗期

在反青期中需重点实施纹枯病防治与除草,若无其余异常状况,一般可于二至三月份进行戊唑醇、井冈霉素的喷洒,在其兑水后喷洒于小麦根茎部位,于半月内先后喷洒两次便可有效防止虫害。而在小麦的抽穗期中,可以在小麦拔节前使用麦巨金,为防止后续小麦抽穗后倒伏,拔节期末可以继续施用150千克/公顷的尿素并浇水。后续在小麦生长时还需持续观察,若发现病虫害等状况需立刻施行喷药等措施。

1.4 田间管理

过冬是种植小麦的一大难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种植者需在秋冬期间尽力“壮苗”。除“壮苗”外,保墒作业同样是田间管理的难点,所谓“保墒”,即经营田中的水分,种植者可通过细耙、深耕等方法降低水分无效蒸发,在雨季或其余降雨量充足的时期一般要通过破除板结保墒,而降雨量较少的时期则需通过碾压提墒保墒,若有需求也需适当对麦田进行灌溉。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种子、土壤处理

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最根本方法选择包衣良种进行播种,若种子没有包衣,种植者也需配合药物拌种,如此一来方才能够实现对虫害的有效防治。在选择药物时需以小麦种子的实际状况进行,药物的使用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伤害较小的药物[3]。举例而言,目前在小麦种植领域广泛使用的粉锈宁EC乳油不仅能够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抗病能力。除了选种方面的问题与拌种方面的问题外,地下虫害的防治亦是土壤处理的目的之一,种植者可使用辛硫磷颗粒剂撒入虫口密度较大的地面区域并将其翻入土壤中以实现对地下虫害的防治。

2.2 返青期虫害防治

吸浆虫与睡纹枯病是小麦于返青期内最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在防治吸浆虫时,在吸浆虫的蛹期可使用5%毒死蜱粉剂、40%辛硫磷乳油进行防治;而在吸浆虫的成虫期则可使用菊酯类药剂或畏乳油进行防治。在防治睡纹枯病时,种植者可以对三唑酮乳油与纹枯净进行混合并对茎基进行喷洒,如此便可实现对吸浆虫与睡纹枯病两类病虫害的防治[4]

2.3 抽穗期病虫防治

白粉病与生锈病是小麦于抽穗期易产生的两类病虫害,这两类虫害影响巨大,种植者需重点关注其防治。在白粉病方面,种植者可以选择使用粉锈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禾果利可湿性粉剂等药物进行防治,使用时需对用量严格控制,一般而言,粉锈宁每亩用量保持在7-10克范围内,50%多菌灵则控制于80-100克,12.5%禾果利控制于20-30克间,一次喷洒与二次喷洒间间隔7-10天。在叶锈病方面,种植者可以使用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特普唑进行防治,三唑酮可以6-10克的每亩用量兑50千克水制成喷雾使用,50%多菌灵每亩用量控制于50克上下,特普唑用量与三唑酮相似,但每亩用量一般控制在1.5-4克范围内。

结语: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小麦作为我国粮食作物中的翘楚“角色”,针对其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以提高产量是重要且必要的。但仅仅触碰理论知识尚且远远不足,种植者还需不断地对小麦进行观察,针对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如此方才能够令小麦健康成长,进而提高其产量。 

参考文献

[1]高芸,张玉雪,马泉, 等.春季低温对小麦花粉育性及粒数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0,47(1):104-115.

[2]骆晓声,寇长林,王小非, 等.施氮量对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淋溶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9(1):29-37.

[3]皇甫晓兰.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2020,(1):60-61.

[4]祖士永,祖茂堂,王志敏.冬小麦一年两地三代繁种技术及其应用注意事项[J].现代农业科技,202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