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读书不会思考,对知识的接受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国家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创新教育。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材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把蕴含在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起来,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出来。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意识,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品德优良,人格魅力显著。其次,教师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背景。丰富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将已有的经验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在教学中博采众长。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用新的知识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同时,还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基础所在。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条件和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等,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言之有物。然后再让他们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会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想办法去找出其中好的词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用各种教学手段,擦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做不仅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培养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
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的源头,明确学习的方向,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要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运用知识来达到。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来源和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发现。同时,教师还能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出新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起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相应的思维进行培养。创设试题情境,可以通过正面的思考,使学生集中精力做题,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引导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学习《滕王阁序》一文时,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所想到的问题,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内容,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五、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结束等各个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一般都是对过程性评价的忽视和不能及时有效反馈学生发展状况,从而不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的终止性评价为主。因此,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过程性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提高提供依据。比如在教《祝福》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或事件写一段话,说明你对这个人物或事件的理解,并在下面的空白处写上你的理由。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他们对祥林嫂、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的评价不仅体现了流程性考核的特点,而且通过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困难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只要学生有疑问,老师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但对那些真知灼见的问题,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才能激发其勇于创新的精神。
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多动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潜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春芳,朱小蔓,邓世昌,刘福祥.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J].教育教学参考,2010 (6):66-67.
[2]魏智渊,李伟,肖川.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1.(1):3-6.
[3]杨明,陈丽,李秋艳.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1 (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