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唐朝辉

湖南省武冈市人民医院,湖南武冈,422400

摘要: 目的:观察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应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选取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组,分别为对照组(神经外科夹闭治疗)和研究组(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各20例。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的对比无差异,为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0%,对比后的差异性符合P<0.05。结论: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关键词: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DOI:10.12721/ccn.2023.1575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十分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患者容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该疾病存在的病发率和致残率较高[1]。当患者疾病确诊后,需要马上给予手术治疗。以免疾病进一步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介入血管内栓塞得到应用[2-3]。本文将2020年10月-2022年10月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应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的临床效果,以保证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将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进行组别划分。

对照组:性别(男/女)=10/10,年龄(最小/最大)=35岁/78岁,平均(53.26±3.22)岁。

研究组:性别(男/女)=11/9,年龄(最小/最大)=33岁/76岁,平均(53.23±3.21)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使用头颅CT和MR诊断;临床均表现为恶心、意识迷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依从性较低者;病案资料不全者;合并存在其他血管疾病的患者;

上述基本材料对比后结果与统计学不一致(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神经外科夹闭治疗方法。该方法应用就近入路方式,期间需要明确患者的血管走向,并给予影像学检查,以保证更为详细的确定病灶位置。当发现隆起位置或者黄染现象的时候,则需要应用慢速度将血肿吸出。当将供应血管临时阻断后,则应用夹闭动脉瘤手术治疗。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注意不能给血管、脑部结构等带来损伤,在完成手术后的1-3天,给予腰大池穿刺、脑室穿刺等。在对患者进行血性脑脊液引流的时候,可以使用尼莫地平,保证血管痉挛并发症能得到控制。

研究组:应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本次治疗期间需要进行肝素化处理,使患者全身麻醉,并基于x线透视下来全方位监视,经皮下给予穿刺,入路股动脉。接着进行血管造影,按照造影的结果对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大小情况详细分析,还需要按照患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弹簧圈科学选择。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NIHSS评分进行判定,内容为意识水平、面瘫、语言。意识水平:0分清醒,1分嗜睡,2分昏睡,3分昏迷。面瘫:0分正常,1分轻瘫,2分部分(面部下部区域),3分完全。语言:0分正常,1分轻度到中度失语,2分严重失语,3分哑或者完全失语。

(2)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并发肺部疾病、术后癫痫、感染等情况,并给予并发症发生率的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如: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为(x̄±s),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现组间的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 结果

2.1 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如表1所示,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的对比无差异,为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对比后的差异性符合P<0.05。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x̄±s)

截图1741675691.png

2.2 并发症发生率

如表2所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0%,对比后的差异性符合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截图1741675701.png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无法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发现患者的颅内动脉瘤比较大,可能引起站位现象[4]。大多数患者在疾病发展初期不重视,一般需要在蛛网膜下出血后才住院治疗,整个病情发展时间较长,且病情趋于严重[5]。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是因为动脉硬化,还有一些患者是因为先天、出现细菌性外伤等发生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法为开颅夹闭术,该方法实际应用期间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伤害,会发生多种并发症[6]。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伤害性比较小,临床治疗效果良好,能减少并发症。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的使用,能够对肿瘤的扩散情况给予控制,以免风险增加[7]。且该方法能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会发挥良好的解剖效果。且颅内动脉瘤还可能发生破裂现象,一般在破裂大约2周以后患者会面临死亡现象。且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还能控制动脉瘤出血,积极控制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疾病[8]。所以,患者需要尽早治疗,这样疾病愈合时间也会不断缩短,治愈率也会逐渐提升。因此,临床上使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该方法能被患者接受,治疗效果良好。

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为开颅手术方法和介入治疗。(1)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为颅内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包裹术等,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需要较长时间,且手术治疗人员需掌握丰富经验。加上长时间的手术会给患者机体带来较大伤害,术后面临较大的并发症风险,无法促使患者术后恢复。(2)介入治疗方法,主要为弹簧圈内瘤腔内栓塞、闭塞瘤动脉栓塞等方法,这些方法和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比较,在实际应用期间,能使患者的手术时间缩短,避免给患者机体带来较大伤害,也能避免患者在术中发生大量出血的情况。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科学治疗,当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后开始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发生的血肿较大,治疗前期需要先进行脑血管造影,详细分析患者的动脉瘤位置、实际情况等,治疗工作则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实施,以保证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血管内栓塞治疗符合多种条件,如:能处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动脉瘤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如果是梭形宽颈、无颈动脉瘤,直接手术成功率较低。(3)血管内栓塞治疗中如果发现动脉瘤破裂现象,手术中已经证明该情况,操作人员需要保持镇静,先控制患者血压,使患者生命体征更稳定。然后马上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使凝血系统启动。注意需要减少造影剂的注射次数,以免进入蛛网膜下腔。如果期间发现微弹簧圈的大部分都已经到动脉瘤外,期间不能强制的将弹簧圈拉回到瘤内,需要继续实现GDC栓塞,保证动脉瘤闭塞后出血完成。手术完成后,还需要马上实施CT检查,对出血情况详细分析,如果出血量仅仅为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则反复腰穿置换血性脑脊液,一般在一周内就能痊愈。在对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实际应用期间,还需要注意到血栓形成。有相关调查分析,脑血栓的形成率为10%,所以肝素化在栓塞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2个小时以内未发现出血现象,手术中都可以使用正规的全身肝素化。对于脑血管痉挛,这种情况一般在急性期治疗的时候容易发生,为了使血管痉挛情况能够缓解,可以将尼莫地平注射到导管内。手术中的整个操作都需要轻柔,手术前期应用尼莫地平,以保证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如果发生弹簧圈末端逸出,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弹簧圈的选择不合理造成的,因为瘤内已致密填塞,导致弹簧圈无法进入到动脉瘤,随着动脉瘤与致密填塞的逐渐接近,需要对弹簧圈科学选择,如:选择直径小、长度比较短以及十分柔软的,以免发生不良并发症。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已经应用10年以上,为一种新技术,术后经有效随访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能使有效满足患者的多种需求,使患者治疗中配合度更高,增加医患之间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也有利于患者治疗工作的稳定开展,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因为手术夹闭失败的患者,更需要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当患者的全身条件不允许,不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也适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发生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对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都需要选择该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不会带来较大创伤,治疗效果良好,能解决传统开颅手术中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的对比无差异,为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对比后的差异性符合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0%,对比后的差异性符合P<0.05。结果说明治疗颅内动脉瘤应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中效果显著,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综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断改善,避免并发症的产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适合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庆庆,宁静,周加浩,等. 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22):3838-3840.

[2] 徐兵,宣家龙,雍成明,等. 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4):357-360.

[3] 李严. 观察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J]. 母婴世界,2021(14):41.

[4] 王朋,张军,陈佳靖. 浅析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19,3(8):48-49.

[5] 杨水露,张志勇,李锋,等. 探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J]. 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1):200.

[6] 康慨,黄昌仁,陈礼刚,等. 不同时期血管内介入栓塞对Ⅲ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28(6):366-369.

[7] 祝亮,魏强,黄传峰,等. 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8):1246-1247.

[8]  代谢琼. 颅内动脉瘤采用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干预体会[J]. 保健文汇,2022,23(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