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老子人生哲学的当代价值

任奥芯

广西师范大学,541006

摘要: 先秦道家老子人生观思想具有丰富内涵,身重于物的人生追求、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知己修身顺应规律都体现老子的人生智慧。现今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人生观面临重重挑战,精神生活的物化趋势加剧,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悲观厌世主义滋生泛滥。我们应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导人们不断反思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态度等重大人生观问题,启发人们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
关键词: 道家老子;人生观;当代价值
DOI:10.12721/ccn.2023.1573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即人应怎么活着?第三人生意义,即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老子对人生各方面的阐述体现了对这三点深入思索。现今,道家老子提出人生观思想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导人们不断反思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态度等重大人生观问题,启发人们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

一、先秦道家老子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老子同情当时深受战乱之苦和繁重剥削之苦的人民,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道德经》四十九章中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以“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提出一系列人生应该恪守的原则和理想,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体系。

(一)身重于物的人生追求

“身重于物”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要理顺“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伟大的,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追求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就应放弃追利。把名利放于生命之上是万不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耳目口腹的过分享受,贵族“驰骋田猎”生活方式,难得之财宝的过分追求,使人感觉能力受损、思想狂乱,行为失当。老子呼唤人们要认识到人生的幸福真谛,不可被眼前名利所惑,要注意内心的自我把握,追求最长远最根本的幸福。老子说,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双手总想抓得多肯定抓不住,不如打住;口袋塞得太满被撑破,被人看到;满屋子金玉根本守不住;富贵后骄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事业完成自己的潜力已挖掘至尽,该顺势退出,让位后来者。这是老子提醒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要适可而止,不要私欲过度膨胀,不可为声名财货而奋不顾身。

(二)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十三章中提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对身外的宠辱荣惠十分看重,甚至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宠辱不惊则与之相反,是淡泊名利之心,无为不争之行,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处于超然境界。

宠辱不惊一是表现在人格尊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老子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不失去荣宠,便在施宠者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宠”与“辱”对于人的尊严的损伤并没区别,受宠后变得“卑恭屈膝”实质是一种无形的人格尊严的损害,不也是一种受辱吗?如果一个人“宠辱不惊”那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

二是表现在社会责任。《道德经》十三章下文“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有身”即有个人私利,常常会因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不会真正地爱天下。若是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对关乎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无所谓,将个人利益融于天下,贵天下若贵其身,爱天下若爱其身,这样的人才可受天下之托担当重任。

(三)知己修身顺应规律

个人发展首先要“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优秀是什么?是认识和掌握客体吗?是认识和掌握自己。应知道自己、掌握自己,不离开自己应居之位,死了也将留下永久的怀念。

个人发展其次要修身。“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

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这六问涉及身心知行各方面修身,将“道”融入人的修身之中,体现人道合一的观点。讲守“道”者要保持形体和精神的合一,做到心境静定、洗涤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

个人发展要“遵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从道的角度,这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行“道”者不能偏离客观规律对自己的发展强行加速,强行提高水平。“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识自然规律的人,做任何事都遵循道,就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代国人人生观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大多数人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容忽视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人生观面临重重挑战,精神生活的物化趋势加剧,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悲观厌世主义滋生泛滥,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归纳如下

(一)享乐主义

推崇享乐主义认为人生最高目的和全部意义是追求和满足个人的生活享受。社会责任感缺乏,不履行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作为自己享乐的代价;诚信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管手段是否正当贪图享乐,将人引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不愿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就,想要不劳而获。如部分领导腐败严重,非法侵吞国家资产,大肆收受他人贿赂,将社会财富当作自我贪婪的虏获物,毫无节制挥霍浪费,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侵扰社会秩序。有人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疯狂从事严重经济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不顾消费者健康生命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

(二)悲观厌世主义

悲观厌世主义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认为现实世界充满苦难和罪恶,人生毫无价值和幸福可言。这种人生观是人们在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挫折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恶的消极态度。社会迅速发展带来各方面的生活压力,有人选择“躺平”以消极悲观态度对待生活,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可能造成抑郁等心理疾病,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精神崩溃,做出过激报复行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先秦道家人生观的当代价值

(一)淡泊名利,更注重精神追求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实现远大目标。老子的人生观不是反对人追求名利,而要淡泊名利,对个人利益追求要适可而止,不为物役。

福建宁德市公安副局长杨春,从警28年,屡破大案要案,但获得荣誉竟比普通民警还少。他看淡名利、忘却生死的高风亮节,源自他对岗位的执着坚守,对公安事业的笃定追求,更彰显人民公仆的“无我”初心。山不争高自成峰。淡泊名利的他更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当我们行到半山时抬头仰望,可以检视自己脚步是不是踏实、方向有没有偏离、信心是否还坚定。当为取得一点成绩而自喜,当思“已到凌云仍虚心”的谦逊;当为追逐名利的失意而抱憾时,应怀“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气度。正如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九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物质利益的享受会使人迷失自我,难以前进,唯有精神享受给人的愉悦和幸福感是永远永无止境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见、所闻、所感受,常因不良诱惑,忘记幸福真谛,所以要注意自身精神的把握,明白什么才是最长远最根本的幸福。精神是人的灵魂,如果我们能从世俗功利中超脱出来,追求精神的诗与远方,人生就多些纯真的美好与幸福!

(二)宠辱不惊,正确对待得失

《幽窗小记》中曾记录:“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宠辱不惊,可谓视一种中庸的处世心态,既不自命清高,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清心寡欲,也不声色犬马;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委曲求全。

在现实中,要做到宠辱不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古到今,总有许多人在“活得很累”的哀叹声中从握拳而来到撒手而去,一生都在不堪重负中度过。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是沮丧颓废心灰意冷甚至悲观厌世,还是顺其自然失而不忧甚至愈挫愈奋?老子提出了达观的见解。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认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保持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以平常心面对一切荣辱得失,洒脱坦荡。

“艰难困苦能够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遇事处变不惊、知难而进。习近平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讲到,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若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无所谓自己个人荣辱得失,将个人利益融于天下,贵天下若贵其身,爱天下若爱其身,可受天下之托担当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三)虚怀若谷,追求社会和谐发展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道德经》十五章)旷远豁达像深幽的山谷;浑厚宽容像不清的浊水。虚怀若谷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老子说: “上善若水。…据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安居卑下之位,这是能够谦以待人的高尚美德。而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能不争而善胜。如果我们时时能以谦以自牧的胸怀、自尊敬人的心态去参与社会竞争,对净化竞争环境,规范竞争秩序,形成大家既互为竞争对手又能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状态起到关键的作用。作为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和作决策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以虚怀若谷的肚量,广开言路,广征良策,从而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化解矛盾的良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而且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并进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先秦道家人生观理论中有深刻的和谐思想,对我们增强和谐意识共创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尔加. 道德经·意释致用[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03

[2] 黎千驹.老子的人生哲学及其价值研究[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40(01):93-101.

[3] 徐佳.浅析《道德经》中老子的人生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0,No.68(0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