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导向下雅安经济的必由之路研究

​陈昶旭 周钰人 徐德江 明珠 陈朝阳

1.四川省雅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雅安,625000; 2.雅安市融媒体中心,四川雅安,625000; 3.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探讨在碳达峰碳中和导向下,雅安经济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雅安市的经济现状、产业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战略举措,以期为雅安市及其他类似地区在碳达峰碳中的背景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雅安;经济转型;绿色发展
DOI:10.12721/ccn.2025.1570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引言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和日益恶化的气候条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峻的警示,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推动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2020年9月22日,中国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演讲,宣布我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着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全国各个地区都迎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目前多数地区正处于努力达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鉴于中国庞大的能源体系及其多样化的能源需求,为了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我们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以较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核能、清洁化石能源等多元互补的低碳、高效能源解决方案。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难题在于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以促进社会从“高碳”向“碳中和”的平稳过渡。因此,持续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显得尤为关键,这需要我们依托于大量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碳中和的核心目标是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上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到能够达到碳中和的水平,仍然会有一些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部分不可避免的排放,大约54 %将通过自然过程被固定,例如植物光合作用等。而剩余的二氧化碳则需要借助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来处理,这通常涉及到通过技术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工产品,或者将其安全地储存于地下等措施,以实现对二氧化碳的有效移除。也就是说,只有当排放量等于固定量时,才实现了碳中和。

雅安市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雅安是天府之肺和动植物基因库。生态优势是雅安最突出的优势。雅安作为典型的西部山区城市,存在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因此,本文将讨论在碳多峰碳中和的引导下,雅安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具体建议措施。

2.雅安现状

雅安市经济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产业发展方面,雅安市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2023年上半年,雅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远高于其他城市的平均水平。这得益于雅安政府大力推广的“智慧雅安”计划,促进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此外,雅安市还拥有众多的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园区,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雅安市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外,雅安市依赖传统产业过重,经济结构偏单一,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为了增强其在四川省内的经济地位,雅安市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发展机会,如发展生态旅游、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同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要进行充分沟通,要有更加协调的机制。雅安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全国乃至全省的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五届二中全会明确,我市今后5年将基本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双碳目标推进等3个方成为示范的目标,并对持续加强雅安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不仅要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而且要将其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3.平衡碳达峰碳中和与雅安经济发展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雅安市的能源消费也在不断增加,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问题却紧密相连。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尽量减少CO2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雅安市正在积极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挑战,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并不意味着碳达峰和碳中和与雅安的经济发展相矛盾,而是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平衡,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首先,雅安市在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时,会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科学评估碳排放现状,并设立相关目标。这有助于确保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雅安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追求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发展。

4.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

雅安市在面临碳中和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雅安市正积极抢抓这一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下是雅安市在碳中和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雅安市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产业。这需要在短期内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碳中和要求雅安市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以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投资需求: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雅安市需要加大对绿色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的投资。这将对财政支出产生较大压力,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合理分配。

机遇:产业发展:碳中和目标将推动雅安市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这将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投资机遇:随着国家对碳中和产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雅安市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区域合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雅安市可以与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例如,雅安市正加快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以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这将为雅安市的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我市拥有一定数量的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并且一些废弃的区域是建设光伏电站的理想地点,光伏电站的建设还能带来生态效益。二是我市可造林面积还不小,而且草地、湿地、农田土壤碳大部分处于不饱和状态,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很大。第三,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将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并实际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5.碳还原路径

雅安生态环境优越,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入面积最大、占比最高的地区。今年初,雅安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断扩展绿色发展空间,坚决保护生态安全格局。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地势高差较大,河流密布,雨水充沛,水力、太阳能、风力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这些能源,可以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此外,雅安还可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同时,雅安作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2019年以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雅安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为促进清洁水电能源利用提供支撑。

6.雅安市碳达峰碳中和导向下的经济发展战略

优化能源结构: a.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采用清洁能源技术。 b.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管理,推广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a. 建设绿色制造业基地:引导企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培育和发展环保技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 b. 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雅安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碳排放管理: a. 设定碳排放限额:制定碳排放限额措施,明确各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目标,推动企业实施减排措施。 b. 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碳市场,推动碳交易,鼓励企业通过碳交易获得经济激励,降低碳排放成本。

强化政策支持: a. 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投资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b. 制定激励政策:设立碳减排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提供经济和非经济激励措施。

加强教育和宣传: a.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公众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b. 开展环保教育:加强教育体系中的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碳减排的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监测和评估: a. 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完善碳排放监测体系,收集和分析碳排放数据,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b. 进行定期评估:定期评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a. 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b. 参与国际碳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促进碳交易和碳减排合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7.结论

在碳达峰碳中和导向下,雅安市需抓住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深化区域合作和创新政策支持等措施,雅安市有望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志禄, "双碳"导向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优化策略 ——以昆山市为例.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 40(12): p. 97-100.

2. 魏小萍, 数字劳动分配正义问题探析. 江海学刊, 2023(4): p. 33-39.

3. 李幸,奚宾, "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思考.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8): p. 30-31.

4. 李军义, 碳排放权的资产属性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模式探析. 环境保护, 2023. 51(6): p. 77-78.

5. 宋景涛, 毛百虎,付金峰, 我国大型煤化工装置CO2高效捕集及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中国化工贸易, 2023. 15(3): p. 55-57.

6. 冯健康,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022, 山东财经大学.

7. 刘建奇, 海泡石基底下多元铁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研究. 2022, 东华大学.

8. 丁仲礼, 实现碳中和需要"三端发力". 领导文萃, 2021(17): p. 35.

9. 李涛,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红旗文稿, 2023(6): p. 40-43.

10.张素兰, 张碧, 刘翔等. 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 in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论文集. 2021: 深圳. p. 188-192.

11.吴武林,王谦, "双碳"战略下中国区域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 2023(3): p. 67-77.

12.郭巍, 科学有序推动全国各省市实现梯次达峰. 中国发展观察, 2021(21): p. 11-12.

13.李富海, 梁维江, 方军等, 模拟Co胶体在压水堆停堆氧化运行期间的溶解行为研究.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2. 56(10): p. 1996-2003.

14.李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评价及其溢出效应研究. 2023, 重庆工商大学.

15.孟守东, 中国光伏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 20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6.崔博京, 陈其慎, 王琨等, 未来十年新业态下铝资源需求分析. 资源与产业, 2023. 25(6): p. 31-40.

17.方一平, 川西地区水能资源优势、开发障碍及战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2): p. 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