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程翔宇

吉尔嘎朗镇乌苏中心学校 028106

摘要: 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特质,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个人的竞争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重要且必要。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找到当前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科学的策略予以解决。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DOI:10.12721/ccn.2023.1573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包含着情感、意志与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是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质土壤”。创新思维,不仅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新时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完成提升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培养自身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理解、问题探究的有效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积累更多学习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创新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全方位发展来说作用显著。

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创设教学佳境,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氛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沃土,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与学习热情的课堂佳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轻松、民主且具有探究价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跟随教师思维的脚步,大胆发言、敢说敢问、敢于辩论,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象:“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双眼,想象自己是一棵树,你的手臂是你的树枝,你的身体是你的树干,你的脚是树根。作为一棵树,你希望自己被种在哪里?环顾四周,你的周围有什么?作为一棵树,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希望在生活中做哪些事情?”这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纷纷思考如果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会看到怎样的风景、过上怎样的生活。当教师引入教学文本时,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受到阅读文本的桎梏,做出和作者截然不同的选择。教学佳境是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只有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足够的思考空间时,创新思维才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孕育、发展。

(二)鼓励大胆提问,培养探究精神

大胆提问是创新思维萌发的重要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创新思维是在质疑与探究中“孕育”,只有当学生勇敢提问、大胆质疑“权威”时,创新思维才有发展的可能性。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并鼓励学生提出“剑走偏锋”的问题,充分利用好学生所提出的“不一样”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思维火花,让问题引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不怕提问、敢于质疑、勇敢创新。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7课《海的女儿》教学为例,在这一课中,我们认识了善良美丽的小美人鱼。在完成课文阅读后,有一位学生举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小美人鱼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吗?她救了王子,又为了王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为了爱情牺牲自己的行为真的正确吗?”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小美人鱼是被读者所赞美、喜爱的对象,而这位学生却剑走偏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而应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延伸教学。首先,教师应当肯定小美人鱼勇于探险、善良美好、帮助他人的优点。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小美人鱼‘消失’的结局是否只是因为‘她爱王子’?”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跳出思维定式。在深度思考后得出结论——小美人鱼的“消失”具有必然性,她对海上世界的追求与好奇、对自身生命的定义与追求以及她姐姐的爱与成全,共同铸就了小美人鱼必然的结局。在创新思维的启发下,学生眼中的小美人鱼不再是那个为爱消失的悲情形象,而是具有实现自身理想、成全人生价值的色彩。

(三)灵活开放设问,打破“标答”桎梏

重视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设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设问模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问,不给问题设置“标答”,给予学生的思维发展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展创新思维,而不去思考如何回答才能够贴近标准答案。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教学为例,在完成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觉得这个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创新思维对故事进行续编。

有的学生说:“桑娜和渔夫含辛茹苦抚养孩子,长大后几个孩子都出人头地,让桑娜和渔夫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也在生活中乐善好施,让许多善良贫苦的人过上了好生活。”这个续写蕴含了学生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有的学生说:“为了养育这些孩子,渔夫开始了更辛苦的捕鱼工作,渔夫在又一次暴风雨中因为体力不支,晕倒在海中,再也没有上岸。那一次,桑娜没有等到她的丈夫。日子更糟了,但是桑娜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希望。”这个续写体现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表达了学生对“黑暗时代”的“痛恨”。

灵活开放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我口诉我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用发现的眼光进行审视,用创新的思维独辟蹊径,让创新成为一种能力,让创新发展为一种习惯。

(四)巧设课后作业,培养创新精神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提高学习成果、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在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中,书面作业占据较大比重,其中多数为应试类题型与题目,难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实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及时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发挥实践对思维的激化作用,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手段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能够基于所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这部分的内容给学生设计一项具有创新价值的课后作业——“选择一个你所喜欢的汉字,为它制作一份手抄报”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些学生在手抄报中给自己所喜欢的汉字赋予颜色、表情与情感,有的学生针对“如果没有这个汉字会发生什么”这一话题撰写小文章,还有的学生将这一汉字的发展历程绘成小漫画,生动有趣地体现了汉字的发展……

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应仅拘泥于课堂,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后活动,让创新思维的发展陪伴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推动教学成果的切实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创新思维在思维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应得到教师高度的重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深刻性、互动性与系统性原则,运用设计灵活提问、创设具体情境、利用文章留白以及鼓励大胆提问的方式,让语文课堂绽放创新思维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宋铭,董淑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智慧,2022(19):118-120.

[2]沙木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启迪与智慧(上),2022(0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