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试述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梁志洪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01507

摘要: 创造性思维正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者的高度综合。而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特别表现在想象和直觉能力上。艺术教育通过技能训练和欣赏指导以及迁移影响,促进想象和直觉能力的发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艺术教育;创造性思维;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0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创造性思维的组成

形象思维主要表现为想象、幻想;抽象思维主要表现为分析、概括、推理;直觉思维则表现为速断、预感以至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正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者的高度综合。至于那些 “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等的名称,显然也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某种思维形式,而应当正确理解为某种高超的即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技巧或状态,即“发散性”、“求异性”和“逆向”等。又如物理学家伽利略确认:“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1]。”在这种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可理解为灵活巧妙地运用想象、直觉和抽象思维的技巧。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还特别表现在想象和直觉能力上!历史上科学家们指出了直觉和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的重大作用。波恩指出:“实验物理学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2]。”爱因斯坦也认为:“一般来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3]。”里纳斯·鲍林说:“许多科学家往往是靠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新思想)来发现的[4]。”爱因斯坦又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5]。”总之,科学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6]。”而创立新的假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就需要创造型的科学人才,同时必然需要非凡的直觉能力和惊人的想象力!虽然决不能认为唯一只有艺术教育才能够训练、培养想象和直觉能力,但它的这种作用确实是明显、有效的,因而也是重要的。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来的超人的想象力和非凡的直觉能力并不是也不可能忽然获得的,而是从小开始长期训练和锻炼的结果。在他的这一发展过程中,艺术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自己也说过:“我是首先从直觉发现光学中的运动的。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我从六岁起,父母就要我学习小提琴。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7]。”铃木镇一博士认为:“在音乐上培养的能力,会在所有的领域内,作为高水平的能力而发挥力量[8]。”这就是说,在艺术教育中所获得的直觉和想象等能力能够在科学的探索中、在新的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正是能力的迁移!因此,艺术教育能够在培养创造型科学人才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对直觉与想象发展的影响

法国文学家雨果指出:“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 在事实上,艺术教育是同时对情感、个性、品德和智力等方面产生影响的。在这里只分析它对创造性思维(智力的最重要部分)的影响。

(一)艺术技能训练对直觉与想象发展的影响

艺术教育一般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能训练;二是欣赏指导。而艺术知识的教学又正是这两者的根本基础和前进的能源。

在技能训练方面,视觉艺术(绘画为例)与听觉艺术(音乐为例)的技能训练(包括艺术表现或表演实践),在心理方面的包括视听感知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直觉能力的训练。

1.绘画技能的影响

一般说来,绘画技能一是以线条、色彩在二维(平面)的画纸上将三维(立体)的景象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手工制作、雕塑重构三维(立体)的景象。两者都是将真实景象的空间元素进行分解、概括、组合等变换(创造)过程,而这也是需要空间想象和直觉判断的过程。“造型艺术,运用我们各种直觉的想象,使得空间可见[9]。”当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个性化创作活动,就不仅加强地训练观察力和直觉判断力,同时也发展创造性的空间想象力。在美国,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就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而许多上了年纪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仍然到美术系进修绘画课程。因为他们认为绘画艺术是培养和训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有效课程[10]。因此,绘画技能的训练在心理发展上就是想象和直觉能力的训练,因而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2.音乐技能的影响

音乐表演(演唱、演奏)是第二次创作,即是创造性的技巧活动。但这种创造性的技巧更重要的体现是情感的表现。正如C·P·E·巴赫认为,音乐完美的表演“就是通过演唱或演奏使人的耳朵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真实内容和真挚感情[11]。”但是,他又指出:“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技艺熟练的专家和才华出众的演奏家,……他们精湛的演奏确实使我们赞叹不已,但是激发不了我们的感情;他们制服了我们的听觉,但满足不了我们的听觉;他们使我们目瞪口呆,但打动不了我们的心弦[12]。”他认为:“音乐家要感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深受感动。他们自己具有这种情感,才能唤起听众的感情[13]。”因此,演唱或演奏者要激发感情或打动心弦,自己就应当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和形成演唱或演奏活动的情感基础。因为,心理学认为,情感活动能够激发想象活动,而想象活动也能够激发情感活动。如要演唱或演奏好一首乐曲,就需要根据有关的作品材料进行想象重构和情感准备,才能产生良好的演出效果。由此确认,富有创造性情感表现技巧的音乐技能活动与创造性想象力是密切联系的,而这也就造成了训练创造性想象力的必然性。特别值得注意的,在乐器的演奏技能熟练时,还能够专门培养直觉能力。这在铃木镇一博士小提琴教育中做到了!他认为,直觉也像别的能力一样,是要经过锻炼才能成熟的,而不是有生而俱来的[14]。他这样训练孩子的直觉:“我还经常和他们做别的几种游戏,以便探测他们熟练的程度,看看他们直觉的力量究竟没有发展。我每一次试验,都是以十个或十五个孩子为一组;要是场地许可的话,就以四十或五十个人为一组。我做了一种哑剧式的摹拟表演,手上不拿提琴,以手势来演奏一支曲的头一个部分。我只做一次。然后我说:‘预备——开始。’他们很细心地观察了我的动作,因此也就能够协调一致地作摹拟的表演。我们就是用这样方法训练他们迅速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直觉的机能。当孩子逐渐长大,各方面的能力也随之增大的时候,我们仍然让他们做测试游戏。这些游戏是用来探测他们正在发展中的直觉机能,同时又是用来培养他们更大的能力。”紧接着他指出这种游戏的长远意义:“假使这种真实的能力和极其重要的直觉机能得到了发展。并且成为运用自如的力量和第二天性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最后一定回发觉这种力量帮助了他,使他能够在各种活动的领域里取得更大的能力[15]。” 应当确认,美术与音乐能以富有创造性特点的技能活动有效地促进想象与直觉能力的发展。

(二)欣赏指导对直觉与想象发展的影响

在欣赏指导方面,首先应当知道,艺术和科学一样,也揭示事情的现象的本质。而艺术是把那些最充分地显露或体现事情的本质的现象即生动的、鲜明的典型形象创造出来[16]。因此,艺术形象引起的想象就不是漫无边际的,而应当是既自由又有一定的方向的,最终是形成对特定内容的理解。这一点还是特别值得重视的,因为它使艺术欣赏具有训练想象力的意义。那么,欣赏指导就是向学生介绍艺术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创作者本人和创作作品的情况、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等等。或指导学生阅读与作品有关的资料。这样做就是为了使学生能有根据地进行相应的想象和情感活动,正确地欣赏作品。并且养成有目的地想象的良好习惯。当学生的艺术知识和体验逐渐丰富,能够独立地欣赏艺术作品时,也就获得了较好的想象力发展。无论是指导学生欣赏的还是学生独立欣赏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健康的、优秀的作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因为,“一件真正艺术的作品,是欣赏他的人运用他的想象力所意识、领悟到的总体活动。艺术欣赏不仅是感官上的感受,而且还是一种想象上的感受[17]。”

1.静态艺术欣赏与想象力发展

在静态艺术中,艺术家们认为,“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拉玛佐指出:“一幅画,其最优美之处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18]。”正如莱辛所述:“既然在永远变化的自然中,艺术家只能选用某一顷刻,特别是画家还只能从某一角度来运用这一顷刻……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我们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也就一定愈相信自己看到了这些东西[19]。”而罗丹又认为:“画家或雕塑家要使人物有动作,所做的便是这一类的变形。他表达从这一姿态到另一姿态的过程。他指出第一种姿态怎样不知不觉地转入第二种姿态;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识辩出已成为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要发生的部分。……这就是艺术所表现的各种动作的全部秘密[20]。”具有这些特点的优秀的作品正由于在既成的静态的造型中富有动感而极易启动想象,就是百看不厌、可以经常欣赏的,而且每一次欣赏都可能有新的想象、新的理解。总之,正如科林伍德所述:“观赏绘画,并不只是看到了色彩的造型,还以想象的方式在建筑物、风景和人物之间活动着[21]。”而通过欣赏指导,理解作品的“不动之动”,就可以有效地启动、训练想象力。

2.动态艺术欣赏对直觉与想象发展的影响

在动态艺术中,一方面音乐是属于听觉的(无形的),而一般的想象活动总是有形的----即是以视觉表象进行想象重构。根据这一特点相对来说,绘画、雕塑等艺术以视觉形象“直接地”引起想象,而音乐以无形的听觉表象“间接地”引起想象。这就是因为,大脑对同一事物的知觉(整体性)既可以保留听觉表象又可以保留听觉表象,而关于同一事物的听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就有着必然的联系(联想)。音乐模仿人在某种情绪状态发出的呼声如欢呼、怒吼、哀叹等和自然界的某些声音如鸟叫;风、雨、雷声;海、河声等,可以激发相关的视觉表象和情景。因此,音乐引起的想象当然是有方向的。虽然这些模仿在音乐中并不是主要的表现,但因此也可确认,在欣赏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的过程里,欣赏者的想象既是通过听觉“间接地”引起的,这就不同于欣赏视觉艺术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受着作品的视觉形象的“制约”,而主要是欣赏者自己根据相关资料和视觉表象跟着音乐运动来自然地组合、塑造音乐描绘的形象和情景----因此这就是富有巨大的创造性的想象。正如柏辽兹指出:“绘画从来不用利用音乐的长处,而音乐却能利用绘画的长处:它能用它独有的手段使人得到完全像绘画艺术所给的感触[22]。”所以,音乐欣赏比视觉艺术更有效地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学会并懂得欣赏音乐就意味着获得了优秀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最重要的——音乐又是运动的。因而自然和社会的运动就很有可能通过它那些特殊的或即艺术的声音运动获得某种程度的再现。这正如麦尔生所说:“音乐的动机可以描绘海洋、天空、一切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东西的运动[23]。”汉斯立克认为音乐表现的是情感的“力度”,即:“音乐能模仿物理运动的下列方面:快、慢、强、弱、升、降。但运动是情感的一种属性,一个方面,而不是情感本身[24]。”这也就是说,音乐只通过准确模仿情感的物理属性(即情感的 “力度”)来表现情感活动。而不是直接表现那些引起情绪或情感活动的物质运动本身。同样,通过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力度”,音乐欣赏要把握运动的情感本身的性质及其变化,这也首先需要直觉。圣·桑指出:“在以惊人的细腻,以分析声音,以感受声音不同力度、音色、音质的能力为特点的听觉之后,在脑子里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它揭示某种完全另样的东西[25]。”——这种以音乐的听觉经验为基础的“神秘的感觉”,显然是更高一级具有判断力的音乐直觉。它是致使欣赏者通过对乐音形式的感受达到音乐的内在本质(内容)的基本力量。科林伍德又指出:听音乐“不仅体验到了音响,而且还在想象中体验到一切视觉和运动感觉的姿态和景象。”所以,在音乐欣赏中,由于乐音运动造成了音乐的时间性——即乐音既要呈现又要消失的特性,如果不能根据乐音运动的特点迅速以直觉的反应把握情感的“力度”,就不能与“力度”同步唤起欣赏者自己在情感方面的“共鸣”,也就不能由情感激发相应的想象,因而也就不能“揭示”(理解)作品内容(意境)了。苏珊·朗格指出:“艺术作品把想象形式和情感形式一起呈现给我们,……审美直觉掌握了最主要的形式,因此也就掌握了主要含义[26]。”音乐的创作(产生)需要直觉,音乐的欣赏(理解)同样需要直觉。所以,音乐欣赏通过“直觉→情感力度→情感→想象”的心理反应链,形成训练直觉和想象能力的功能。再一方面,音乐作为再现情感的艺术,又是激发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的情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写道:“真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影响下去想象,去幻想。音乐能增强儿童天性中诗情的和想象的成分。这是多好的事!——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他指出:“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音乐甚至把最消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起来了。似乎音乐给思维物质的细胞注入了一种能产生奇效的力量。我认为音乐影响下的这种智力高涨,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27]。”对此,心理学也认为,情感是想象的重要基础,情感的兴奋与想象的丰富就是直接地联系着的。既然如此,我们就更加明确,在音乐中,特别是优秀的作品表现着丰富的感情和思想内容,就需要反复欣赏才能逐渐理解,而且这逐渐的理解正是由音乐的特殊力量激发的情感冲动和抒发而同时启动想象实现的。在欣赏过程或学会欣赏的过程中,想象力自然地受到有效的训练而发展。根据上述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确认,音乐的复杂性使它的欣赏活动对智力的发产生特别的贡献:在传递途径上,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激使(或要求)想象力在方向性和创造性上发展;在存在的形态上,音乐作为运动的(动态的)艺术,激使(或要求)直觉能力在敏锐性和准确性上发展;而在表现的内容上,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情感动力。因此欣赏指导也必须根据音乐的这些特点,有效地启动想象和直觉能力,这就既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艺术的理解,而同时促进想象和直觉能力两者本身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技能训练和欣赏指导是相互促进的。技能训练有利于欣赏能力的发展,而通过欣赏指导提高了欣赏能力,就更有利于技能的成熟。两者应当是同时进行的。想象和直觉能力就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并且随着艺术知识和体验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但最重要的,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艺术教育必须尽快实现这样的目的:培养学生能够自觉地、经常地、有发展地进行健康的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艺术教育对想象和直觉能力或其它任何一方面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没有什么效力的!

(三)迁移的影响

2O02年美国“艺术教育伙伴”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该组织在一段时间里对62项有关舞蹈、戏剧、音乐、多媒体、视觉等方面教育的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读写语言能力发展、抽象概念理解、基本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社会举止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28]。一种能力由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最有利的条件是在两者之中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在科学领域,科学发现是从个别现象或个别问题开始,最终获得一般性认识的。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在艺术领域,由于艺术以个别的具体的典型形象去体现一般性认识,那么艺术欣赏也是走“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艺术创作则反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于是,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29]。”具体说来,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对于个别现象或个别问题进行大量的实际观察、经验分析和实验验证的过程,同时也孕育着科学的思想。然而它的成熟和诞生却是一种不能预定的、偶然性的思维突变(灵感)现象。同样,在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仅仅是一部作品,要经历多少反复的具体的感受、想象和神思,才能比较完全地理解主题思想即获得一种一般性的认识,也是不能预定的,而是突变(灵感)的实现。所以,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艺术欣赏,思维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上运动就不是在逻辑的轨道上行进,而是飞跃式的。这种思维的飞跃也只有依靠拥有创意的想象和快闪的直觉(灵感)才有可能实现。由此可以确认,科学发现和艺术欣赏这种在一定的思维过程里的相似表现正是从艺术教育中获得的想象和直觉能力能够迁移到科学发现活动中的根本条件。

参考文献:

[1][2][3][4][5]①姚诗煌.科学与美[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②周林,等,主编.科学家论方法(第一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14][15](日本)铃木镇一.爱的哺育--教育的新途径[M].黄宗汉,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日本)多湖辉.幼儿才能开发一一铃木的早期教育方法[M].李镜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84.

[9][26](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沈致隆.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1][12][13](美)萨姆·摩根斯坦编.作曲家论音乐[M].茅于润, 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16]马奇.艺术哲学论稿[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17][21](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9][20]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2][23][24][25]向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 文学家 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7]李范编.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8]谌启标.美国课程改革中的艺术教育观[J]. 教学与管理, 2002,(11)

[29](苏)JI·A·拉契科夫.科学学[M]. 韩秉成,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梁志洪(1964~),男,汉族,广东恩平人,教育学副教授,教师,教育学学士

通讯: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495号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邮编: 5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