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研究

黄冠华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东城镇第四小学,529931

摘要: 儿童文学,是指专门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创作或改编,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并适合其阅读的文学作品,其核心在于儿童作为本,这是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基本标志之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学母语教育,儿童文学几乎可以看作是母语教学的代名词。在新课程改革后倡导的素质教育中,儿童文学以其“真、善、美”的丰富内涵,成为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完善道德思想和人格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并日益受到中国小学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审美
DOI:10.12721/ccn.2021.15703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作品是为儿童而创作的。这些作品通俗易懂,满足了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并能向他们传递一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了使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们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问题

(一)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理解不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错误地将“夸张”等儿童文学手法与其他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混为一谈,影响了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制约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儿童文学作品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主题,为了避免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以同样的方式解释不同的主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儿童风格的基本知识。

(二)未能把握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未能把握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学的教学越来越工具化。许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儿童文学当作成人文学来教学,甚至注重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以及对创造性背景的收集,这是一种完全工具性的教学。其次,儿童文学的成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儿童文学的分析中,教师没有考虑主体的特殊性,而是运用分析成人文学的方法来分析儿童文学的定型,导致儿童文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这两种教学方法都脱离了儿童文学的审美趣味,使得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僵化,失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状态的前提。没有乐趣的学习是混乱的。学生只能听得无聊,没有动力的学习只能是徒劳的。因此,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太成熟,他们自然会喜欢那些新奇幻想、怪诞幽默的作品。因此,孩子们对童谣、童话、寓言和故事等体裁更感兴趣。特别是那些童话故事非常适合孩子们的口味,因为这些童话故事的情节曲折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童话等作品来引导儿童的阅读兴趣,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孩子们可以积累更丰富的词汇,提高读写能力,潜移默化地欣赏写作技巧,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它也使学生们喜欢儿童文学。

(二)利用儿童文学,发展智力,锻炼能力

小学生年纪还小,处于形象思维时期。他们接触到许多抽象的词语。在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入尽可能多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王子与美人鱼》的过程中,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今天我们学习美丽、善良、可爱的美人鱼的故事”。而是说,“让我们来学习美人鱼的故事吧!”美人鱼长什么样?为了激活学生的联想,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睡觉前阅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的故事,让孩子们可以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慷慨地讲故事,说出自己的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是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文学的应用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他们不感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就不能教好,小学生就不能学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将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时,应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案。将儿童文学引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儿童文学时,应注意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保证小学生能够专心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这种根据学生兴趣选择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对小学的兴趣入手,然后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让小学生能从中引发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儿童文学被不断地用来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加儿童阅读的难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最终达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

(四)培养审美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简单,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大多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因此,教育者可以结合儿童自身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发掘儿童的审美能力,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感性和审美意识,增强他们积极探索世界的能力,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教师应努力站在儿童的角度,找出想象思维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把握儿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儿童文学中的情节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儿童文学的研究不仅是对词语和句子的研究,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和文体特征,不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儿童文学作为最接近儿童思维、想象和理解能力的文本形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19(14):75-76.

[2] 龚燕伟.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9(05):42.

[3] 李璐.探讨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J].祖国,2018(08):164.

[4] 张厚莲.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