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间盘以及颈椎组织退行性改变而发生的头颈部不是病变,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极高,并且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比较复杂,普遍认为长期低头、颈部软组织异常以及不正确颈部姿势、过度活动等会引起颈部内外平衡力失衡。中医药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表现综合处理和治疗。颈椎病不仅会引起肩关节疼痛、手臂麻木无力,还会影响患者的情绪与精神状态,颈椎病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瘫痪、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质量有较大的幅面影响。
一、颈椎病概述
1.1颈椎病病因
第一,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是颈椎退变的首要因素,并且还会出现一系列的颈椎病病理生理改变。椎间盘变性、椎体边缘骨刺形成等。第二,发育性的颈椎椎管狭窄会导致颈椎病症状出现早并且比较严重。第三,慢性劳损会导致颈椎病的出现。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最大限度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者工作、生活中的以外,很容易被忽视,进而会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睡眠体位会因为持续时间较长以及不能及时调整出现椎旁肌肉、韧带以及关节的平衡失调,不当的工作姿势也会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例如,办公室人员、家务劳动者等。另外,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但也会超过颈部的耐受量,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会增加头颈部的负荷。第四,颈椎先天性畸形会引起颈椎病。
1.2颈椎病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上肢无力、下肢乏力、行走苦难、呕吐、恶心或者吞咽困难等问题。个体差异使得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变位置存在差异。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存在典型的根性症状,并且会存在出现肩周炎、肘管综合征等。脊髓型颈椎病也是临床表现之一,该症状存在脊髓压迫,脊髓损伤以及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颈椎病临床表现还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以及颈型颈椎病。
二、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中医能够对颈椎病进行辨证论治,也能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和治疗颈椎病。现阶段,中医学还没有对颈椎疾病的辨证分型定论,大多数医生会有自己的临床治疗实践与经验。颈椎病被分为风寒湿阻型、气血两虚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以及痰湿阻络型。颈椎病也按照不同的症候进行辨证治疗,在临床上中医药治疗颈椎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颈椎病的发病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因此讲究辨证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中医药治疗颈椎病具备简便、价廉、副作用少且疗效好的优势,中医推拿、针灸以及中药对颈椎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颈椎病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
3.1中药内服治疗
治疗颈椎病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颈椎病会因为外伤、慢性劳损、受寒等引起,并且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湿会造成患者身体气血不畅、湿气重等问题,因此通过中药不仅能够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疏肝补肾,还能起到抗炎免疫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颈椎病的症状。例如,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病症状。
3.2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在治疗颈椎病时具备方便携带、服用简单的优势,大部分的患者会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并且在临床上中成药治疗颈椎病也获取了较多的成果。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备镇痛、抗炎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并且与其他药物联用也具备极高的治疗效果。活血化瘀中成药在治疗颈椎病时具备安全性和高效性,并且对软性压迫的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3.3中医外治法治疗
中医外治颈椎病的方法包括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疏通经络,并且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还可以患者颈部肌肉紧张以及疼痛的情况,从而有效维持颈部的稳定性。针灸在临床治疗颈椎病上应用广泛,具备良好的应用疗效。推拿按摩治疗能够调整软组织平衡,并且使得颈椎动力平衡系统与精力平衡系统达到稳定的状态,通常按摩的穴位包括百会、风池、肩井以及大椎等。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改善颈椎功能。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主要是通过针刀的特殊结构以及疗法,剥离受压迫血管、组织,并疏通粘连,恢复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炎症,从而达到修复和松解的目标,针刀治疗颈椎病优于针刺治疗。
3.4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综合治疗是指采用两种及以上治疗方法,能够获取更优质的治疗效果。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颈椎病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
结语:生活习惯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并且年轻群体多发,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以及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西医临床治疗颈椎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中医药在治疗颈椎病上具有优越性,现阶段颈椎病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仍然在进行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要对病患进行及时地心理干预,并进行预防工作,从而有效降低颈椎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陈兴涛,马瑛瑛,谢春华.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22,38(18):143-145+149.
[2]刘献强,唐臻一,王博韬等.近5年中医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2,37(10):1882-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