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古代文化常识

薛丹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710116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诗,还要带领学生逐步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古代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继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古代文化
DOI:10.12721/ccn.2021.15704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古诗词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感受到古典语言节奏的美和传统文化独特节奏。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古代文化常识,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

1.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重知识轻体验

在实践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后续作业和反复的练习,经常忘记古诗词的教学是在一个品读感悟的过程,侧重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 

1.2缺少古诗词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但长久以来老师们已经形成了对古诗词教学的普遍认识,如何通过学生的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活”起来是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目前,古诗词诵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堂诵读时间少,阅读教学呈现系统化、模式化趋势,完成教学任务成了教师们备课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大多数教学大纲的最终要求仍然是翻译古诗词和背诵记忆,其中最重要的情感和价值的部分被忽视,大大降低了学生体会古诗意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兴趣。

1.3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固定性和统一性。通过观察和交谈,笔者发现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几乎都是通过教学计划进行的,即通过作者简介、翻译、诵读背诵等方式完成,学生对古诗中的背景、意境少有深刻理解,课堂上浅尝辄止,以完成课后任务为唯一目标。

1.4忽视古诗词的文化载体作用

当前,古诗教学的弊端侧重于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将作品的主题单一化,把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其中,而忽视学生主体情感的体验和对古诗文背后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这种平面线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渗透,让学生真正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古代文化常识的具体措施

2.1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优化教学设计,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大胆使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对语文教学者而言,为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读书兴趣,在教师开展关于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意地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同时也需要调动学生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古代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意识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透过对作者和有关历史背景的讲解,设计与优化课堂环节,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培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2重视对古诗词情感和场景的体验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诗人创作诗歌往往借景抒情、借物寓意、抒发情怀。诗歌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形象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以借助反复诵读初步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再现场景,再造意象,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及的立体画面。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方面,教师可以将古诗和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作者,加深情感体验。

2.3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古诗词诵读和积累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仍然不够。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示范性阅读,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古诗新唱、古诗吟诵、小视频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在开展各类主题诵读活动,深入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感受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例如很多古诗词涉及到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古诗词来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节日主题古诗词的学习就是最好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小学生和古诗词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中的节日文化常识,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可以使逐渐退出人们视线中的传统节日,经由课堂教学,又一次返回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程度。

2.4创新教学模式

在普通课堂上,朗读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小学生发现古诗节奏和音乐美的最佳途径。学生反复阅读,然后从语言升华到内容,从内容中感受情感,引发共鸣。但一味的强调阅读,课堂难免枯燥,所以应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古诗来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把传统节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教授《元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眼中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课后让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出现传统节日的古诗,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授《清明》时,老师可以根据时间来调整《清明》的学习,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日常生活来讨论,我们生活中在这一天会进行怎样的活动,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逐步了解传统节日。

2.5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弘扬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隐含着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的宝藏。只有即将这部分内容春风化雨般的播撒在学生心中,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以《已亥杂诗》《示儿》等古诗为例,老师要展示诗人写诗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经历,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时代,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人在社会动荡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完成核心素养目标。

四、结束语

古诗词在我国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随着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作用为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们所看重。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美德教育,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当前,古诗教学的弊端是侧重于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将作品的主题单一化,把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其中,而忽视学生主体情感的体验和对古诗文背后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这种平面线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渗透,让学生真正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