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适应与选择 ——《千字文》英德译本对比

翟红梅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的实质是译者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进行选择的过程。本文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来对比《千字文》的英德译本,探讨不同语言的译者在面对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时是如何进行“适应”与“选择”。
关键词: 《千字文》;英德译本;生态翻译学
DOI:10.12721/ccn.2022.15711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篇四言韵文。它在内容上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知识,脉络清晰,语言洗练。它既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汉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千字文》先后被译成多国外语并受到了广泛关注。1831年《千字文》首次被译成英语引入英语国家。2018年瑞士学者林小发(Eva Lüdi Kong)翻译的德译本在德国正式出版,从普通读者到汉学界都对此书给予好评。

1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途径,将翻译活动置于生态学范畴内,提出翻译的生态环境概念以及译者需要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的过程看做一个翻译生态系统,因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积淀,而人类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胡庚申 2011:5)。生态翻译学借用达尔文的“适应选择”的基本原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基础,以“译者中心论”为核心,认为翻译过程的实质是译者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进行选择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着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的选择决定了译文的结果。在由“原文”—“译者”—“译文”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生态翻译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胡庚申,2001:3;2002:98)

2《千字文》英德译本对比分析

2.1 语言维度的对比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体系, 因此形成了“重人伦, 轻器物, 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的人文文化”。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 主张个人之上, 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两种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两种语言文字在行文表达上的不同, 即汉语重意合, 重篇章的整体结构, 讲究起承转合与对称平衡; 西方语言重形合, 强调句式结构之间的严谨。下文将从句子结构和语义两方面来分析《千字文》英德译本的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差异。

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德译本:Die Himmel hoch oben, die Erde hienieden, / In tiefblauem Dunkel und irdenem Gelb. Des mächtigen Weltraums Unendliche Zeiten, / Wie strömende Fluten, brachliegend Weiten.

英译本:The darkling skies and yellow earth/ Amid great chaos had their birth.

从翻译生态环境的典型要素“原文”出发,可以看到原文句式工整,每一短句都是由2个名词+2个形容词构成。再从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转换角度来看,德语译者分别补充了“天”“地”“宇”“宙”的含义,然后用介词结构表达“玄黄”和“洪荒”,这样使得句子语序结构和原文保持一致。在语言维上进行了很好地转换。英语译者直接在名词sky和earth 前加了做修饰成分的形容词,变成“形+名”结构,后半句直接使用“主谓”结构,与原文句子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在句子长度上,德语译文要明显比英语译文长。但是在语言维的转换中,德语译者最大限度与原文句子结构保持一致,并且增加了副词“oben”“hienieden”在句尾,与下一句的“Zeiten”“Fluten”“Weiten”相适应,每一句的尾韵都是“en”,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特色。所以从语言维的适应转换来看,德语译者的翻译更胜一筹。

2.2 文化维度的对比

文化维度的适应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时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这就要求译者克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障碍,以确保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也就是说,译者要注意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由于宗教、历史、风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译者要首先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然后再结合目的语语言生态环境和读者的文化背景,将原文的文化内涵用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千字文》中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下文将对英德两位译者在文化维度的适应转换进行对比分析。

例: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德译本:Zum ersten Male schufen dieselben all die Texturen der Zeichenschrift, Und sie begannen sich zu bekleiden mit kurzen Jacken und langen Roben.

英译本:Then words appeared the things to note. Then clothes were made the body to coat.

这里用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德译者用“dieselben”做主语,指出是这些人发明了文字和衣裳。虽然原文没有给出主语,但是究其文化背景,就可知是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发明了文字和衣裳。所以德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补充上主语,更加能体现出原文的文化内涵。而英译者翻译时显然没有考虑到原文的文化内涵,其实英译者的译文与原文也很符合,并没有影响原文信息的传递,但是丢失了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并没有接收到原文所传递的文化。

2.3 交际维度的对比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除了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交际维度的适应转换。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的实现和转换,这一点对译者的要求更高。译者要首先读懂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然后再进行适应性转换,使译文的接受者同样能得到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完成交际目的。以下例子将对英德译者在交际维度的适应转换进行对比。

例: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德译文:Nun ist uns Menschen daselbst zu eigen unser Körper mit Haut und Haar. Wir sind geschaffen aus den Vier Großen, fünffach gehalten in den Geboten.

Sei mit Respekt stets eingedenkt, wie man dir Pflege und Nahrung gab; Wie ist es möglich, es zu wagen, sich zu versehren, gar zu zerstören?

英译文:The four root elements make our form; The five prime virtues set our norm. In reverence think we're bred with care, What shame, great shame, this form to impair!

在中国文化中,“四大”指的是地、水、风、火四种元素。“五常”则指的是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后两句和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关,讲的是孝道。这两句所蕴含的儒家的孝道思想是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向译文接受者传达的交际信息。德译者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把“四大五常”翻译成“Vier Großen,fünffach”不仅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而且再回译成中文时也是不通顺的。而英译者更充分的理解了四种元素和五种道德,译为“The four root elements”“The five prime virtues”,以此让英语读者清楚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在交际层面达到了传递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目的。

3 结语

从译文全文来看,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同时兼顾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转换。虽然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但是两种语言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从译文可以看出,英德译者在进行语言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转换时,有些地方的处理方式相同,但是有些地方的侧重方面截然不同。两个译本的翻译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也有不尽完美之处。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以及在对翻译的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时要更加注重译文的交际性,更加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有没有正确地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33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11-15+92.

[4] 赵彦春,吕丽荣.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J].外语教学,2016,37(04):96-99.

[5] 赵彦春.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翟红梅(1995年1月-),女,汉族,河北石家庄,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