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董胜海

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743300

摘要: 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劳动体验及学习效果。项目式学习是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实施的新路径,也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及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劳动教育的模式出发,从项目设计、前期准备、实施过程三个维度入手,思考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项目设计;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实施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74
基金资助: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类别: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 课题立项号DX〔2003〕JKS0016
文章地址:

项目式学习是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实施的新路径,也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及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劳动教育的模式出发,从项目设计、前期准备、实施过程三个维度入手,思考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项目设计实施策略

1.突出真实性与持续性

真实性是项目式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因此在设计项目式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要留心生活,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入手构建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的引导学生走进项目,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相比,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并且能够延伸到课外。因此在设计项目式劳动课程时,要注重持续性,不管项目大小都要给学生留足时间。此外,项目作品的展示并不意味着项目就此结束,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与更替,作品可以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

2.强化主体性与多样性

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教育中,设计时要遵循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则退居幕后,做学生探究路上的指导者与帮助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开阔,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方案设计,更有利于项目的推进。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探究性实践,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现劳动需要,经过项目式探究获取核心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第二种是社会性实践,项目式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是指学生在项目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提升团结协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获得社会交往必备技能的实践形式在此过程中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感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第三种是技术性实践,即在项目式劳动活动中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术的实践形式,如:智慧农场立体栽培墙的操作技术、对雾培设配的调控技术以及简单劳动工具的使用;第四种是审美性实践,是指学生在制作项目成果时,能够加入艺术元素,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实践形式。一个项目中最少要融入三种实践形式,才有益于拓展劳动形式,确保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二)前期准备实施策略

1.搭建真实劳动空间,拓展劳动教育内容

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场地的支持。搭建真实的劳动教育空间,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学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整合校内外可利用场地。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已开发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其他的剩余空间,将学校的角落或者空闲的地方通过合理的开发或者改造,也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例如在楼顶创建农场、卫生间角落创建雾培室、操场一角设立养殖室,此外也可以开发学校教室周围的空地,分给班级管理,可以根据班级同学的兴趣种植感兴趣的作物;在食堂的一角开设“学生专用厨房”,供学生学习烹饪或举办烹饪相关的实践活动使用。另外,学校可以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实践基地、郊区农场合作,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参加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作,弥补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空间不足的问题。

第二,借助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丰富劳动内容。基于学校内外实践基地,设计相对应的基于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课程,丰富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农场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亲身实践、劳作、探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劳动的幸福,同时便于学生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确立劳动项目,拓展劳动内容。此外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节日活动相连接,创设相应的劳动项目。例如可以将劳动与节气相结合,借助项目式学习探究节气的奥秘。也可以设立劳动实践周,组织学生前往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参与相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实践活动。

第三,组建基于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构建完整课程体系。在设计基于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课程时,涉及多学科知识,仅凭某一学科的教师无法建构系统的课程体系。鉴于此,学校在顶层设计阶段,首先要成立基于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团队,吸纳不同学科教学骨干,聘请农业专家,一起商讨、设计、开发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课程。并聘请领域专家对各学段基于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进行指导,努力构建系统、完整、具有自身体色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课程。

2.关注项目设计要素,做好实施节点规划

首先,项目设计要素中应重点关注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教师根据项目指向的核心知识确定驱动性问题,并保证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具有连续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需要具有连续性,确保能够引发学生持续性探究。并且驱动性问题不需要设定具体答案,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在于推动项目进程,不需要作出回答,所以设计要具有开放性,不能限定学生思维,学生需要根据驱动性问题进行有序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借助探究验证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驱动性问题的趣味性,有趣的问题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思维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引发学生有序思考。最后,在项目实施前,设计者需要对整个项目时间节点进行规划,对项目整个环节进度有一个大致安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者也可以根据实际进度适时调整方案,量化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按时完成。项目节点规划可以借助“项目日志”,项目日志可以是按月、周、日展开。     

 (三) 实施过程实施策略

在基于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心学生探究进度,了解学生的困难及疑惑,并借助学习支架降低学生探究难度,促进项目顺利开展。具体应该做到科学划分探究小组,提高合作质量、介绍项目相关知识,提供学习支架。

1.科学划分探究小组,提高合作质量

在项目式劳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障工作。在组织方面,由于项目式活动大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活动,在项目式劳动活动确立后,教师遵循划分小组原则,协助学生分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及特长,有针对性的划分任务,借助对每位学生学习兴趣及优势的了解,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热情。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每个小组成员是否都有任务做,及时做好协调工作。

2.介绍项目相关知识,提供学习支架

学生在项目式劳动探究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探究活动顺利 开展保驾护航,为学生提供支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供项目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项目流程。第二,借助相关工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第三,优化学生研究方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认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研究方案进一步优化,明确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流程、研究任务等,理清整个研究思路。第四,严格把控学生探究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度、是否遇到困难,针对学生的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6.

2. 金钰.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单元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9.

3. 张路路. 山东省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