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吕育娟 刘昌龙

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宁夏石嘴山市,753000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基本相同,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较为明显的实现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评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DOI:10.12721/ccn.2022.1570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2岁至77岁,患者平均年龄51.12±2.18岁,实验组5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1岁至76岁,患者平均年龄51.24±2.05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统计学分析,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而且患者均采用头颅CT或MRI检查方式,所有患者在24小时内入院治疗。在实验开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过程的全面讲解,确保患者对实验过程的全面认识并且自愿签署实验知情书。

排除标准:对于存在合并心肝肾等内脏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对于存在精神类疾病或者是意识障碍的患者进行排除。对于存在出血性疾病、昏迷或者是合并机体严重感染的患者进行排除。对于存在恶性肿瘤或者是留置胃管的患者进行排除,对于存在药物治疗过敏的患者进行排除。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做好患者的全面治疗和管理。

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利用静脉溶栓剂,先进行静脉助推一分钟,后续需要将剩余的计量连续注射到静脉中,在结束后,确保药物计量的准确。在24小时后,修妖对于无禁忌症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连续食用21天。

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分为治疗有效、无效和显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有效率。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得出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1.png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对比分析

2.png

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治疗前NIHSS评分为29.43±1.67,治疗后NIHSS评分为18.87±1.13,治疗前运动能力评分为56.43±2.43,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为78.43±3.17,并发症发生率为3(6.00%),显效率为17(34.00%),有效率为24(48.00%),无效率为9(18.00%),总有效率为41(82.00%)。实验组50例患者中,治疗前NIHSS评分为29.13±1.86,治疗后NIHSS评分为9.87±0.64,治疗前运动能力评分为56.38±2.29,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为88.87±3.65,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显效率为28(56.00%),有效率为22(44.00%),无效率为0(0.00%),总有效率为50(1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基本相同,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而且较为常见的是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中,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人自身本来就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盒高血脂等疾病,一旦患者发生脑动脉血管的闭塞和血栓等,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大脑的供血不足,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功能的损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脑血管的阻塞和狭窄,可以实现患者神经功能在短时间内的破坏,导致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溶栓的治疗方法,能够避免脑血管阻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是将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应用在实验组的患者中,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基本相同,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较为明显的实现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评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晓彦.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探讨[J].健康之友,2019,(14):28-29.

[2]毛丽娜,滕文丽,由世浩,等.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5):94-95.

[3]王梓晗,李淑敏,王苏平,等.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9):32-34.

[4]龚敏.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J].健康必读,2020,(17):22.

[5]刘杰.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对睡眠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1):1342-1344.

[6]钟小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0).78-79.

[7]兰俊,肖芸丽,王艳莉,等.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3).266-269.

[8]杨江胜,朱祖福,高志强,等.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观察[J].中国卒中杂志.2018,(4).3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