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文学作品赏析与创作结合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尚烨炜

山西省寿阳县第二中学校 山西晋中 045499

摘要: 文学作品赏析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和教学实践研究,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合赏析与创作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研究表明,将赏析与创作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 文学作品;赏析;创作;初中语文
DOI:10.12721/ccn.2024.1574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本,创作则能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并加以运用。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赏析和创作常被割裂,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难以形成有机联系。因此,将文学作品赏析与创作结合起来,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策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议论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并提供了写作训练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赏析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空间。本文结合九年级教材内容,探索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赏析与创作资源

(一)多样化的文学体裁

九年级教材包括古代诗词、现代诗歌、散文、议论文和小说等,为赏析和创作结合提供了多元化的文本基础。例如:

诗歌单元:第一单元中《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等诗歌,适合进行诗歌意象的赏析和仿写训练;

议论文单元:第五单元的《怀疑与学问》和《谈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观点表达与论证逻辑;

小说单元:第六单元的《智取生辰纲》和《范进中举》则可结合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尝试叙事创作。

(二)明确的写作任务与名著导读

教材中的写作任务如“尝试创作”“学习改写”“论证要合理”等,为学生提供了结合赏析进行创作的实践机会。同时,名著导读模块如《艾青诗选》和《水浒传》指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积累语言与创作素材。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君子自强不息”“走进小说天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赏析和创作能力。这些模块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灵活的拓展空间。

三、文学赏析与创作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以赏析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1. 情感体验与文本分析相结合

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画面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通过分析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自信的家国情怀。

2. 结构分析与写作示范

以第六单元中的《智取生辰纲》为例,这是一篇经典的叙事小说片段,通过紧凑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展现了杨志等人的谋略与心理。教师可以梳理故事的叙述顺序,分析情节如何层层递进:从押送生辰纲的焦虑,到中伏失陷的高潮,再到事件结局的紧张氛围。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如高温酷暑)如何为埋伏成功制造条件,引导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以“智谋故事”为题,模仿情节设计和环境烘托的手法,创作一个具有起伏和悬念的短篇故事,培养叙述能力和创作技巧。

(二)通过创作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1. 改写练习

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后,鼓励学生以杨志的视角重写故事,既能加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叙述能力。

2. 情景补写

对于《范进中举》这样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范进中举后与家人、邻居的互动情节,延展文本的叙事。

(三)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创作内容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将文学赏析与现实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在《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榜样人物进行写作。通过让学生思考身边对他们影响深远的人,例如父母、老师或社会人物,将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融入创作中,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资源的引入为文学赏析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 视听结合

在诗歌赏析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情感和意境。例如,在教学《乡愁》时,可以播放余光中的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诗人深情的诵读感受“乡愁”的浓厚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相关主题的现代诗。

2. 数字化资源应用

通过在线写作平台或电子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模板和即时的评价反馈。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线上任务,要求学生提交仿写或改写作品,并通过平台提供实时修改建议,帮助学生优化表达。

四、案例分析:以《沁园春·雪》为例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分析诗人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的方式;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个人情感的现代诗。

(二)教学过程

1. 文本赏析

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沁园春·雪》,感受其磅礴的气势和壮丽的意境。

重点分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句,帮助学生理解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何生动展现北国风光的雄伟。

进一步探讨诗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传达的家国情怀与乐观精神,鼓励学生从文本中领悟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2. 创作活动

仿写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以比喻和夸张为修辞手法,描绘一幅家乡景色的画面,例如“湖映银光,山披翠锦”。

主题诗歌创作:引导学生以自然景色或个人情感为主题,参考诗中的意象和结构特点,创作一首现代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或对未来的期望。

3. 分享与评价

组织学生以朗诵的形式分享创作的作品,鼓励他们用语言和情感充分表现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发现优秀之处和改进的空间,提升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可以发现:

1. 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赏析活动让学生学会从语言和结构层面欣赏文学作品,激发了他们对美的感知力。

2. 写作能力显著提高

创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写作技巧,拓展了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

3. 课堂参与度增强

赏析与创作结合的活动形式丰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论

文学作品赏析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这一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在创作中实现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赏析与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成长为具备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参考文献

[1]郑勇贤.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文学作品赏析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 (07): 88-90.

[2]汪应博. 经典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学园, 2023, 17 (19): 110-112.

[3]金泽钰. 基于文学作品开展初中语文课堂讨论的实践 [J]. 嘉应文学, 2023, (07): 149-151.

作者简介:尚烨炜(1988.03-),女,汉,山西晋中寿阳县人,山西省寿阳县第二中学校,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