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写意国画教学实践的意义

马穗英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中学,512736

摘要: 蒲鲁东说过艺术的目的在于解释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隐性思想,从而使人类能够更加清晰地进行我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就能够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反思不断进行自我优化,进而获得多元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艺术对人的作用。落实到美术上来说,就是美育就是对中学生思想、品质的升华。
关键词: 少数民族;初中美术;写意国画
DOI:10.12721/ccn.2023.1570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初中美术美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当前,美育虽然体现在中学教育的各级各类学科中,但主要实践途径还是以美术课堂为主。从美育视角开展初中美术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美育引导,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色彩斑斓的美术作品,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视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进而形成审美意识,学会欣赏美。此外,教师还要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不同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理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得到提升。其次,美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初中生的认知特征来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如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环境下,学生极易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而美育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将美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精神熏陶,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写意国画对美育教育的影响

初中的写意国画教学,是美育教育功能承载的最佳媒介和手段。首先,写意国画教学能够提升中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艺术能力和素养的双重提升,使中学生建立和培育良好的艺术审美观,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其次,开设中学生写意国画鉴赏课,是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最佳途径和最常规手段。写意国画蕴含丰富,表现形式众多,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写意国画的种类,感受写意国画的魅力、表现形式以及发展历程等,熟知和理解各时期写意国画的代表作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最后,写意国画教学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的个人能力修养,为学生提供一种兴趣爱好的启蒙[1]

三、目前少数民族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少数民族初中美术的实践现状来看,“分数论”依旧是初中课堂的“主角”,美术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状态逐渐处于边缘化,这阻碍了美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薄弱

目前美术课程还是游离在主课范围之外,大多数学校不仅缺乏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而且从基础条件来看也缺乏所需的教学环境、设备、专业师资,自然也就缺乏对此门课程美育方面的教研,这导致美术课程进一步朝着“放松课”“闲课”的方向发展。

(二)方法陈旧

从教学质量层面来看,受基础资源的限制,少数民族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绘画教学层面,整体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单一,教师多以“灌输式”教学手段将美术的绘画技巧、创作背景、色彩运用等知识进行直白的讲解、演示。这种模式下的美术教学,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这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也从根本上妨碍了学生的美术学习。

(三)家长偏见

首先,在中考这一“紧箍咒”的巨大压力下,大多数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将美术课程看作是一门多余的“副课”,对其充满偏见,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艺术生,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在美术学习上,所以家长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其次,由于缺乏宣传,部分家长未能深入认知美术课程中的美育内涵,这也是家长忽视美术课程的根本原因之一。长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深入学习。

四、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写意国画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一)实践体验,了解基本结构

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国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写意趣味游戏,在实践体验中了解写意画的特点,并尝试探究作品的基本结构。在教学《画中画》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国画的结构。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幅国画作品,了解画家如何掌控作品的结构。学生发现画家常常将比较重要的人、事物画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在其周围画一些花草等,在最远处则留下一定的空白,这样能让整幅作品显得十分协调[2]。此后,教师让学生展开“画中画”的创作,设定绘画主题,如描绘学校的花坛。在创作中,学生先在画面的中间画上正在赏花的学生,然后又在外面一圈画上各种盛开的鲜花,呈现出学生被鲜花环绕的场景。在最外圈,学生则画了白云、鸟儿、太阳,并留下了一定的空白。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画中画”的游戏活动,而且将国画的创作理念、绘画结构等知识融入其中,从而使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学生对国画的结构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参与写意游戏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写意画创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感受到毛笔、宣纸的基本特点,尝试用笔、用墨的绘画创作。学生尝试用中锋、侧锋等方法展现出不同的墨色,并试着展现出错落有致的国画结构,初步体会到留白的作用。

(二)抓住对象特点,学习用笔用墨

在指导学生开展国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学生闭门造车,要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在观察写生类活动中激发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并思考如何用国画的形式呈现这种生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握事物的典型特征,思考如何利用写意画展开创作。“动物聚会”是具有趣味性的绘画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抓住它们的典型特征进行创作。若没有相应的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小区中的流浪猫、流浪狗等,尝试把握它们的体貌特征。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材料特别是国画材料,让学生尝试运用笔墨进行创作,并提醒他们注意把握动物的典型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利用墨色的晕染展现动物的特征。如,有学生发现小鸡的身体是毛茸茸的,如果用写意淡彩加以表现,比较容易展现出小鸡的特征。还有学生发现利用焦墨能体现出小鸡爪子的尖锐感。教师鼓励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说说自己掌握了哪些动物的特征,哪些地方适合用国画的手法加以体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了国画的典型技法,并尝试进行自主创作[3]。吴冠中认为,单纯从临摹入手展开国画学习,很难让人得到进步。教师如果能从写生开始,让学生锻炼独立观察的能力,则能让学生掌握丰富多彩的国画表现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更多的绘画素材,并尝试用写意展现自己的生活感悟。

综上所述,写意国画具有教育价值,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变得温文尔雅,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其创造艺术化的生活,所以写意国画教学十分适合在中学开展。写意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学生要继承并发展国画艺术。教师可以将写意国画教学和其他绘画主题活动结合,将写意国画知识和绘画技巧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国画,并尝试进行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陈光嫚.初中美术写意山石画法初探——用素描技法表现写意山石[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3):45-46.

[2]吕亚鹤.国画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前景研究[J].才智,2015(23):137.

[3]倪兆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画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9(2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