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天空里翱翔

谢尚妞

洛阳市老城区道北路小学,471000

摘要: 古诗词因为意蕴深远,齿颊留香的特色让它的教学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为教学技巧不足,只是单纯地进行文章讲解,不能引起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本文采用揣摩意象、拓展古诗背景、复合空间教学三种实践方法,探究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技巧
DOI:10.12721/ccn.2022.15706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古诗词不仅韵律、意境优美,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它积淀了我国数千年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也指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可见,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要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重视和加强小学古诗词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通俗易懂的呈现给小学生,唤醒他们的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感受到古诗词的美,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就成了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度较低

由于古诗词本身具有深邃难懂的特点,小学生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难以适应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小学生普遍缺乏古诗词的常识积累和语感基础,实在难在晦涩深奥的古诗词中找寻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法机械呆板

不少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法,往往把释义解词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气力去解决,而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常忽略而过。有些教师虽意识到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语言风格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自主理解诗意难度较大,但常常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却很少。

还有一部分老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喜欢照搬他人,以画解诗,最终东施效颦,稀释了诗情。有人说把诗变成画不很正常吗?但是有些东西你是画不出来的。比如这一首“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画的出来,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这个山郁郁葱葱,很少见到红叶,但是你画不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本来没有下雨,露水太重,把人的衣服打湿了。如果你画一个人衣服湿漉漉的,那么别人会说你破坏了画面的美。还有一种扩写成文,稀释了诗的意蕴,孩子们学完一首诗,把它变成一篇白话文,挺好的一种练笔,但是要让孩子们写的符合当时的人物身份和背景。就像一学生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扩写成文后,将最后一句扩写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怎么读都不像两个大男人在送别。综上所述,教师还是对古诗词深层次的寓意及思想感情投入的重视有所欠缺。

(三)教师诗词底蕴不够深厚

有一个省会城市做的调研显示,教师人均古诗词积累量47.2首。而《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这积累量相去甚远。很多老师都是现教现学,教什么会什么。就像某一才女老师在学校读书报告会上,宣称“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很向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生活。”时,弄了不少尴尬,要知道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古代男士们读书向往的境界。教师相关文化素养的匮乏决定了教学的高度。

二、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

(一)品味意象,体悟诗境。

一般教材中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问题在于意境创造,意境美则诗味足。但我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应是意象组合,意象选择得巧妙,相互之间组合自然,融铸天衣无缝,自然意境独特。说到底诗歌的写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离开了意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遇见意象,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咂摸,含英咀华,去感受诗词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去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初读《登鹳雀楼》这首诗,我们读到的是登高望远,但当你品读这首诗的两个意象后,“白日”象征着青春和生命,“黄河”象征着时间和情仇。再读这首诗,你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登高望远了,它有一种对生命、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悲凉。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积累意象,看到鸿雁这个词,我们就要想到它代表着思乡信使。看到月亮就想到了家乡的亲人,看到杜鹃就是薄命佳人,看到杨柳就要想到送别,看见了水就是感慨时光飞逝,看见了夕阳就是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看见了酒就体现了豪迈的胸襟……情要靠象去显,当咂摸品味诗词意象时,诗句背后的情味和底蕴,就会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二)拓展古诗背景,加深理解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初读《元日》这首诗,孩子们都能体会到过年的快乐,我追问仅仅是过年的快乐吗?这时我才出示了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孩子们将左边的古诗和右边的创作背景对照起来,孩子们这才发现旧符指旧制度,新桃指新制度。这一首诗抒发的不仅仅是过年的喜悦,还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当学生了解了一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后,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复合空间教学,带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应将提升和发展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我鼓励学生将相同或不同作者、主题的诗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己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几首送别诗组诗教学,让学生进行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比较、感悟。在展开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化,不仅能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认识到诗歌的主旨,同时也会对诗人和其创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复合空间古诗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们多关注矛盾和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与冲突中走向深入。例如在讲解刘禹锡的《望洞庭》,我组织学生们大胆猜测刘禹锡写这一首诗的心情,他当时因为什么高兴,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很高兴,有的说他升官了,有的说他在路上捡到一块钱……我追问当时的刘禹锡真的是这么高兴吗?我就给他们播放了一段影片,讲述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的刘禹锡正处于怀才不遇期,但他并没有牢骚满腹,郁郁寡欢,而是在尽情勾画着洞庭山水的秀美清奇。了解完背景,让学生们畅谈从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唐朝的诗人都有外号,如果让你给刘禹锡起个外号,你起什么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诗豪”。从前面的猜测,到后面的真实的对比,在这样的一种矛盾冲突中,孩子们对刘禹锡的性格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对这一首诗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呢,我们要多关注这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内容上没有矛盾,你就给它找找在背景方面、人物方面有没有,带着孩子们的思维走向深入。

三、结语

总之,每首古诗词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体现。为激发小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多重技巧、多样方法来引导小学生们体验古诗词的优美与怅惘,并且针对小学生们的不同学习程度予以循序渐进的指导,才能为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的增长提供坚实、稳重、细致、有效的帮助。因为唯有学生们体验、记忆过,并为之奋斗过的知识,才能真正铭刻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在他们需要语言表达、书面表达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的唇边和指尖,让学生们在使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表达中感慨古诗词的婉转动人,在学习中发现古诗词的世界是多么广阔无垠。

参考文献

[1]曾中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研究[J].知识力量 (教育教学刊), 2018, (12).

[2]胡涵.浅谈激发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育,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