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美育改革与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创新研究

肖银华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万州,404020

摘要: 艺术实践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和加强,更要注重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提高。其中,审美素养是当前艺术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促进学生技能和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建立追求美的情感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美育在审美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新改革将其应用到艺术实践课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艺术实践的理解,形成思辨思维,还可以对艺术本身有深入的认识。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因此,本文围绕高校美育改革与艺术实践课程创新的基本价值展开思考,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建议。
关键词: 美育改革与创新;艺术实践课程;美育内容;师资力量
DOI:10.12721/ccn.2025.15703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 艺术实践类课程美育改革创新的价值

(一) 提高审美能力,强化创新能力

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改革艺术实践课程的美育,可以起到促进艺术鉴赏能力优化的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艺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本身为载体,以艺术审美技巧为主要教学内容,可以显著提高审美能力。在本课程的作用下,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体会到实际的艺术作品价值,还可以形成创新的观点。

(二)优化表现能力,促进丰富的情感表达 

随着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情感表达也不断丰富,艺术实践和美育改革的发展可以优化表达方式,丰富情感表达手段。例如,在艺术课程的美育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表达各种情感,然后利用这些情感来提炼自己的创造力。这样,学生本身不仅可以有好的自我调节方法,还可以借助艺术审美知识来优化自己的想法。

(三)强化文化意识,促进知识积累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设定不仅限于培养专业素养高的学生,更注重专业能力强、知识储备丰富、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无论什么样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都是建立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对于艺术实践课程来说,美育的改革创新正好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学生的艺术实践发展,从而为艺术美学分析带来切入点,提高整体文化艺术素养。

二、 高校艺术实践课程美育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实施美育改革创新,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艺术技能,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实现自主表演或创作。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创造优秀的艺术风格。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美育内容不够丰富

一些学校不重视美育活动的展开。他们基本上专注于间歇性的教学和讲座,内容丰富不足。没有突破传统美育的框架限制,更没有将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服务活动充分融合,导致内容全面深入不足,学生对审美知识的掌握基本都是浅尝辄止。

(二)美育与教学实践的分离 

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核心点是情感熏陶。从目前高校艺术实践课程的美育改革和创新目的来看,基本与此是一致的,因此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是触动和培养学生的性情。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中,仍有不少教师偏离教学实践。主要原因是他们仍然没有看到学生情感变化在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仍然过于注重相关美学理论的讲解,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此外,由于情感修养不足,一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必要沟通。虽然有些考虑到了学生的情绪,但整体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

(三)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美育意识不足。在艺术实践课程的美育改革过程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审美人格的培养,夸大专业技能的作用,作业的评价基本以技能表现为依据,将人才培养与顺利就业挂钩。二是美育概念不明确。一些美育教师缺乏必要的审美素质,将艺术实践教育直接与美育混为一谈,忽视了两者的区别,从而给美育的改革创新带来了一定冲击,也给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审美偏差,他们就会错误地将流行视为美。三是美育层次不突出。一些艺术实践美育教师在实际改革创新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美学。虽然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形成识别和创造美的能力,但在人格培养上价值不大。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来看,这仍然停留在肤浅的美育上。

三、 高校艺术实践课程的美育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多元化课程内容

高校应增加综合性美育课程,将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开设“艺术与社会”、“科技与美学”等课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素养。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通过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积极引入“创意设计”、“数字艺术”等创新性美育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和掌握新兴艺术形式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二)推进跨学科的美育实践

高校应将美育实践渗透到各个学科中,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例如,将美学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体验美。艺术实践课程应涵盖多种艺术形式,如中国传统民俗技艺、戏剧台词训练、合唱训练、舞蹈训练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实践机会。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美育实践

一、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建设在线美育平台,提供丰富的美育资源和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就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二、通过制作美育微视频和网络艺术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美育课程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评价方式应包括考试成绩、作品展示、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展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非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通过定期的课程评估、学生作品展示、校本研究成果等方式对美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高校应加强对美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优秀的美育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教学观摩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结语

美育涵盖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哲学内容,还包括应用实践教育。在艺术实践课程美育的创新与改革中,要始终引导学生的情感动向,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强审美层次的培养。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要以艺术实践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充分掌握各种美学理论、欣赏一定数量的艺术作品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提升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主动出击。追求艺术生活,积极提升人格品质,进而实现真正的美学价值,即形成和谐的身心,将感性与理性充分融合,最终使人性得以健全。

参考文献

[1]李杰亮.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评《中国艺术密码:解读 古代绘画美学与审美》[J].中国教育学刊,2020(9):124.

[2]赵刚,李军锋.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四 川戏剧,2018(4):161.

[3]叶朗.“艺术与审美”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课的追求[J].中国大学教 学,2018(1):17.

[4]万蔚.浅谈审美理念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