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文化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局限于教材中的诗词篇章,更蕴含在这些作品中深沉的情感哲理与人生智慧。这些精神特质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基石,历经时间的洗礼而愈发坚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能初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深入解读国学经典,则能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石。
(二)推动文化传承,培育高素质人才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与弘扬这一文化瑰宝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精心加工,使之更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方式上,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创作传统文化主题的手抄报、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的重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文化资源,完善教学设计
1.深挖古诗词意蕴,领略文化韵味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阅读、诵读与品读过程,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透过诗句领略其意境深远、意象丰富的艺术魅力,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情感与神韵,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与形式美的熏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更加深刻。以《宿新市徐公店》一课为例,感受古诗词语言的凝练与意境的优美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诗句中捕捉“篱落”、“径”、“枝头”、“阴”等意象,通过意象到景象的转换,使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跃然眼前,从而彰显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古诗词的理解,让他们在感受诗词画面美与意境美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从而对古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留下深刻印象,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2.联结传统节日,探寻文化之源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与文化内涵。在文化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将其作为窗口,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民俗文化的奥秘,进一步丰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的全面性。教师应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课文内容,与学生共同追溯节日的起源,探寻习俗的由来,提升他们的文化认知素养。以《三月桃花水》一课为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万物复苏”的春日景象,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等句子,均展现了春天的主题。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可巧妙融入“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语句与节气相对应,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感叹于古人观察天象、总结节气规律的智慧,从而追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如结合“啊,河流醒来了!”一句,教师可介绍“惊蛰”节气;而“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等句子,则可引出“春分”节气,并同步讲解相关习俗,实现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自然渗透。
(二)创新教学手段,营造文化氛围
1.构建情境体验,深化文化感悟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方式,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文化教育中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对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精心构建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深入理解文化的核心,感受文化的真谛。以《黄继光》一课为例,文章讲述了革命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针对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和想象能力,教师可结合文章内容,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黄继光的牺牲精神有了直观感受,随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关键段落,结合视频画面,学生能在情景交融中深刻体会黄继光的决心与勇气,从而深入理解牺牲精神的内涵。
2.融合生活实践,领悟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源于生活,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组织学生围绕生活背景展开讨论,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其现实价值。以《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王葆为何渴望拥有宝葫芦,并从文中细节中找到答案:王葆希望不劳而获。接着,教师可将问题拓展至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讨“如果人人都有宝葫芦,世界会怎样?”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宝葫芦带来的利弊,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宝葫芦能满足愿望,但过度依赖会导致心智退化,正如文中的王葆。由此,教师可适时渗透“热爱劳动”、“努力奋斗”等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在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三)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文化体验
1.整合文化资源,演绎文化典故精髓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融入文化故事与典故是激发其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故事演绎”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内容生动呈现,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文化教学形态,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学习体验。教师应依托课内文本,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经典文化故事,以《铁杵成针》为例,该成语故事寓意深远,讲述了持之以恒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搜集如《悬梁刺股》的励志故事、《凿壁偷光》的勤奋故事以及《程门立雪》的尊师故事等,组织“文化典故演绎会”。通过学生的演绎,让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课堂上,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故事哲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2.强化文化实践,激发传承使命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应巧妙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墨梅》为例,教师可以“梅”为媒介,通过展示梅花图片、提问梅花特点及其文化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梅花的象征意义。随后,组织学生开展“绘梅传情”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绘制梅花,通过画笔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对梅花所代表的高洁、孤傲品格的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素质教育的品质并拓宽课程教学的维度,小学语文教师应灵活融入传统文化精髓,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探索、感悟及传承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学修养,还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J].求知导刊,2023(17):44-46.
[2]侯荣荣.论如何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中华少年,2019(3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