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 2018》报告显示,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2.9 亿,其中冠心病占据 1100 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死亡人数占比农村为 45.50%,城市为 43.16%;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今后 10 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冠心病是其中发病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该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 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 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AS)[3]。炎症反应在 AS 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4]
血管炎症初始阶段是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上,继而血小板 (PLT)聚集,与白细胞(WBC)发生相互反应形成血栓等物质[5],继而白细胞大量产生可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改变,白细胞活化后可合成和释放有害氧自由基分子和蛋白水解酶,进而严重损伤局部脏器组织,此外还可合成和释放较多炎性介质因子,从而诱导更多白细胞进入组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过程[6]。只有阻断这一循环才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研究证实 PLT-WBC 相互反 应是独立的炎症标志和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7]。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起着转运白细胞粘附转运的功能,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阶段中起重要作用[8]
红细胞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常用于贫血的诊断和分类,尤其是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近年RDW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成为热门话题,几项国内外前瞻性研究认为RDW与心肺疾病的诊断[9],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相关[10],血栓负荷是增加心肌损伤、支架血栓形成、住院并发症、复发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11]。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随着RDW的增加而逐渐上升[12],二者的相关性并没有因排除了贫血以及过大或过小的红细胞体积等因素而减弱。另外,对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依据术前的RDW基础水平能够预测其长期生存率,RDW是这部分患者强而独立的预后指标[13,14]
ICAM-1、VCAM-1及RDW 与炎症免疫反应及 ACS 的发生有密切相关[15]。 所以研究 ICAM-1、VCAM-1、RDW 在冠心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血小板的关系对于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方法
病人来至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2020.12.1-2022.12.31)100例冠心病患者分层分作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标准冠心病治疗方案包括:冠心病标准治疗方案:抗血小板治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冠心宁治疗。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冠心病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属气滞血瘀型者。③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④签署知情同意书。5.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剔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纳入者;②存在严重脑、肺、肾疾病;3. 明确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及现患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等;4. 合并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 rain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110 mm Hg];5.药物过敏患者。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的临床数据均由研究团队从介入成像的电子病历系统、影像系统和通讯系统以及PCI病例的手术记录中获得。详细记录入选病人的基本信息、现病史及用药状况。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相关心血管疾病诊断均采用最新指南标准。记录所有患者入院时、出院后3月RDW、ICAM-1/VCAM-1、血小板功能以及出现的症状及体征改变和并发症。
三.研究结果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显示,RDW变化: 初始对照组与术前RDW值相比,并未观察到显著差异,表明治疗前RDW值在对照组和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在治疗后的3个月内,RDW值显著下降(P < 0.05),表明治疗对于正常化红细胞大小变异度具有显著影响,可以显著影响血小板功能。ICAM-1 和 VCAM-1 变化: 在治疗后的3个月内,ICAM-1和VCAM-1的水平显著下降(P < 0.01),表明治疗对于减少这两种粘附分子的表达具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提示治疗可能通过减轻炎症状态在心绞痛患者中产生积极作用。心绞痛症状改善: 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疗后的3个月内观察到此效应。这个结果为治疗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有力的支持(P < 0.001)。
讨论: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以及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这三个关键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旨在探讨冠心宁治疗冠心病患者时对血小板功能的潜在影响机制。
1. ICAM-1 和 VCAM-1 的下降: 我们的研究明确表明,在冠心病患者接受冠心宁治疗后,ICAM-1和V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这两种粘附分子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并参与炎症反应和白细胞黏附,这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冠心宁治疗似乎通过减少这些粘附分子的表达,有望降低炎症状态,减轻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可能改善血小板功能。
2. RDW 的降低: 我们观察到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后的3个月内,RDW值显著下降。RDW是反映红细胞大小差异的指标,通常与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相关。治疗引发的RDW下降可能反映了红细胞生物学性质的改善,这对于维持健康的血小板功能至关重要。
3. 血小板功能的潜在影响: 虽然本研究未直接测定血小板功能,但我们的结果提供了一些初步线索。降低的ICAM-1和VCAM-1水平以及RDW值的下降可能有助于减少血小板的活性和凝聚性,从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栓风险。然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血小板功能评估是必要的,以确认这种假设。
4. 临床和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为冠心宁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见解。降低的粘附分子水平和RDW值的改善可能反映了治疗在改善血管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冠心病治疗的个体化潜力,可以根据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指导治疗策略。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冠心宁治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包括直接测定血小板活性和凝聚性的实验,以及更大样本规模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初步发现。此外,可以进一步研究冠心宁治疗的分子机制,以解释与炎症、红细胞生物学等相关的生物学过程。
总之,本研究为探讨冠心宁治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初步见解。通过降低ICAM-1、VCAM-1水平和RDW值,冠心宁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减轻血栓形成风险,从而为更有效的冠心病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机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指导。
文献引用:
[1]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M].第 1 版.北京: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4.
[3] 李红新,李友根,孙玉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1014-1015
[4] Graziela Chequer, Bruno Ramos Nascimento, Túlio Pinho Navarro. Carotid Intimal-Medial
Thickening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rquivos Brasileiros de
Cardiologia 2006,87(2) :84-90.
[5] 朱彦琪,孙宝贵,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
5):618-620
[6] Orion D ,SchwammenthaI Y, Reshef T .Interleukin 一 6 and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一 1 in acute brain is— chaemia [J] . Eur J Neurol, 2008,15(4 ):323.
[7] Nauder Faraday, MD, Lisa R. Yanek, Leukocyte Coun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Diminished Response to Aspiri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Thromb Res.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2010,7:1-16.
[8] Jia YuYan , Gao Peng , Chen HaoZao , et al , SIRT1 suppresses PMA and
ionomycin-induced ICAM-1 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J].Science China,2013.57(6):147-150
[9]Tonelli M,Sacks F,Arnoht M,et al Relation between red bh,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ardiovaseular event rate in people with coronals,disease [J].Cireula-tion,2008,117(2):163-168.
[10]Cavusoglu E,Chopra V,Gupta A,et al Relation hetween red blood cell distrihu-tion width(RDW)and all-cause nlortality at two years in an unselected popula— tion retened ibr(Gorollal angiography[J]. 1nt J Canliol,2010,141(2): 141—146.
[11]Ghoorah K, Campbell P, Kent A,et a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a review [J] . Eur Heart J: Acute Cardiovasc Care, 2016, 5 (1) : 77-85.
[12]Dabbah S,Hammerman H,Markiewicz W,et a1.Relation between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 2010,105(3):312—317.
[13]Poludasu S,Marmur JD,Weedon J,et a1.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as
a predictor of long-term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Thromb Haemost,2009,102(3):581—587.
[14] Cavusoglu E,Chopra V,Gupta A,et a1.Relation between red blood e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and all cause mortality at two years i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 referred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J].Int J Cardiol,2009,141(2):141_146.
[15] 饶丹,姜红,曾秋棠.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
进展,2005,26(3):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