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文化自觉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中“悟诗情”的策略初探

钟苏燕

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517400

摘要: 古诗词是诗人兴发感动的作品。本文提出“悟诗情”的四个途径:“见、品、知、联”。见,即想象,抓意象感官参与、重境感关照整体、融角色诗我去隔;品,即品味;知,即知人论世,有疑处知、无疑处知;联,即联系,唤醒生活、情境运用。让“古诗、诗人、学生”抵近,感受诗词中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关键词: 文化自觉;古诗词;兴发感动;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7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叶嘉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是以“兴发感动”为其主要特质的。一首首古诗,源自外物,发自胸臆,蓄积了诗人的情感、品格。古诗,对诗人而言,是产生于其对自然界、人事界之宇宙万物的一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对学生而言,正是透过诗歌的感发,使这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延续。

但纵观我们的古诗教学现状,“简单翻译、背诵诗意、粗略阅读、不涉背景”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不禁要深思:在文化自觉背景下,教师如何教好古诗,通过古诗触摸到诗人丰富的情感,看到古诗背后的一个个生命呢?

一、借“见”,以有尽见无穷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一首古诗意境无穷,它以有限寓无限,我们须从语文所直示的有限见出语文所暗示的无限。这种‘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每一首古诗都注入了诗人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抓意象,感官参与

古诗教学,关键的关键是要抓意象。意象不是简单的景物形象,也不是抽象空洞的情感,而是诗人主体和自然界客体的统一,是情景交融的世界。

教学古诗,教师宜细读文本,将诗中呈现的意象世界还原再生,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展开穿越时空的想象。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初步体会心情。(2)聚焦意象。诗句中,哪些文字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一种心情?(3)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诗句时,读出了诗人告别好友时的惆怅、哀伤。最后体会“孤”字时,学生很自然地道出了“孤独”、“孤寂”等词。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诗句变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文字鲜活起来,富有了生命力,又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时空距离, 更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古文化。

2.重境感,整体关照

古诗的“见”要统领于整体的情境。未从整体着眼,学生在“孤村落日残霞”看到的“落日”可能是瑰丽无比,美丽迷人,这就破坏了整体的境感,和诗歌的意境不和谐。

所以,当我们启发学生描述意象时,不能就意象论意象,要让孩子们进入到整体的“境”当中。一可抓诗眼。比如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时,先让学生找到诗眼“愁”字,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意象统一置身在“愁”的背景下,展开想象。二可总体把握古诗基调。

3.融角色,诗我去隔

读古诗的时候,普遍存在“隔”,学生很清醒,他们认为诗人是诗人,我是我,泾渭分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当做诗人,成为诗中的角色,将自己融进诗中,诗我两忘。

比如我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对学生学习提出了要求:“请反复读诗,你就是诗人,展开充分的想象,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强调学生用“我”字开头。学生会写出了动情的语句。 

二、借“品”,以涵泳悟诗情

古典诗词教学,涵泳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涵泳,就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诗词文字中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会其情。

古人在作诗时,为了选用最合适的、最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可谓反复推敲。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洛阳城里见秋风”,等等。这些炼字往往是诗人情感最强烈的地方,这些字,使整个句子有了境界,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教学时可采用换词比较,体会妙处。比如“花重锦官城”,师问:你来作诗人,换做什么字?(开、润、遍)你最喜欢哪一个字?为什么?

三、借 “知”,以文本溯源头

一首诗一个故事。每一首诗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还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不知诗人的经历,也就不能很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意。

1.疑惑处“知”,明了情感

读古诗,学生会产生一些疑惑,比如“为什么柳宗元在大冷天要独钓寒江雪”等,这些疑惑如不解决,会影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教师需要在课前或课中适时介入背景故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背景故事,杜甫老迈之年狂态百出,实在不合情理,甚至可能丑化了诗圣形象。

2.无疑处“知”,升华情感

有些古诗,如果不介绍写作背景,也不影响古诗的理解,但是补充背景故事,对古诗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在学完古诗后,道出写作背景,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金明东老师执教《春夜喜雨》,在学生体会到这的确是一场“好”雨后,最后出示诗人写诗的背景,学生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直抒胸臆:“好雨知时节”,对这个脱口而出的“好”字有了深刻的体悟,杜甫为民盼雨、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一下子就树立起来。

四、借“联”,以诗内联诗外

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中,最能打动现代人心的情感,有人生感怀、友情、亲情和乡情等。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怀,面对朋友的相聚分离,面对离乡与还乡的徘徊,现代人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情、共鸣、共振。

1.唤醒生活

很多学生在读古诗时,以为学诗仅仅是学诗,和生活是两码事。其实生活是古诗的不竭源头。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展开讨论。“你有没有听自己的父母等亲人说起过这样的情感经历?”“你有没有在电视或书上看到过这样的经历?”教师的一个提醒,点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思乡之情不是只有唐朝的王维才有的,这种情感是不分朝代、不分身份的,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2.情境运用

创设情境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久远年代的古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一片冰心在玉壶”,因赞颂诗人高洁的品质而成为千古名句。如何让学生运用这句诗呢?我出示了情境填空句:(1)杜甫在国破家亡时,不忘苍生百姓,心系祖国,他坚持:————        。(2)于谦一生清廉正直,两袖清风,他坚守:————        。(3)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矢志不渝,他坚信:————        。学生就能领悟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始终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千古同此情,一旦燃起,便可承续。

总之,见、品是对诗句的读悟,知是对诗人的了解,联是由古诗走向学生自我,让“古诗——诗人——学生”彼此抵近,三者融合,就一定能引导学生走向诗的深处,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当然,见、品、知、联,都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应贯穿课堂始终。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12:350-351. 

[2]黄象春.诗词写作与品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2:28.      

[3]孙双金.教师 在建构课堂中成长.小学教学设计[J], 2016,(4):51-52.

[4]朱东君,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环球人物[J],2017,(6):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