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宫腔镜技术在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影响分析

蒋亚琼

会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会东,615200

摘要: 目的:评估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实施宫腔镜技术诊治的应用效果及对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患者数量为8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分组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形式,两组均40例,常规B超诊治纳入到对照组之中,宫腔镜技术诊治的患者视为观察组,就组间临床指标、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指标、子宫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加以比较。结果:(1)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出血量、疼痛感较低、手术时长、住院时长较之于对照组得以缩短,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2)手术前炎性因子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白介素4较高、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之于对照组得以降低,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3)手术前子宫相关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毛细血管流速较高、红细胞指数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4)较之于对照组(27.50%)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其观察组(7.50%)的患者术后宫内残留、漏吸、感染、人流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期间差异性水平较高,P<0.05。(5)较之于对照组(77.50%)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其观察组(95.00%)的患者临床效果有所提升,期间差异性水平较高,P<0.05。结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行宫腔镜技术诊治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对患者的手术损伤,患者术后炎性症状控制较高,且能够稳定患者其子宫环境,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宫腔镜技术;手术时间;出血量
DOI:10.12721/ccn.2022.15708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临床计划生育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主要包括宫内组织残留、宫腔粘连、子宫穿孔、子宫节育器嵌顿、断裂等,需再次进行手术改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而受到2次手术的影响,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的宫内环境、生理机能等均产生影响[1]。对此,本研究针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诊治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宫腔镜技术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患者数量为8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分组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形式,两组均40例。观察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以21-40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30.67±5.03)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有药流不全病案19例、人流不全病案16例、节育器异常病案5例。对照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以21-41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30.69±5.06)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有药流不全病案18例、人流不全病案15例、节育器异常病案7例。通过统计学软件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年龄、并发症数据资料加以计算,其结果可知为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可予以对比。纳入标准:(1)检查确诊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2)患者签署相应的知情文件;(3)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排除标准:(1)精神类疾病;(2)沟通交流异常;(3)肝肾功能异常[2]

1.2方法

常规B超诊治纳入到对照组之中,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实施B超探查,掌握患者宫腔内部状态,并测量其宫腔内残留物,在B超引导下,对患者开展刮宫治疗。宫腔镜技术诊治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视为观察组,应用宫腔镜方式对患者子宫内部环境予以探查,测量宫内残余物,应用刮匙、卵圆钳等工具,将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宫内残留组织予以刮除,并应用活检钳将其取出,确保分离粘连与残留组织彻底清除[3]。以上全部患者均对其术后状态予以观察,通过炎性因子检测,如存在生殖系统炎性症状,应给予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实施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临床指标,包括出血量、疼痛感(满分10分,分数高则说明患者的疼痛感越高)、手术时长、住院时长[4]。检验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指标,包括白介素1、白介素4、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监测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子宫相关指标,包括子宫内膜厚度、毛细血管流速、红细胞指数。记录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宫内残留、漏吸、感染、人流综合征。临床效果:显效为患者阴道出血症状在3d内消失,宫内无残留物;有效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阴道出血症状在5d内消失,宫内无残留物;无效为上述效果均未达到[5]

1.4统计学分析

80例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术后宫内残留、漏吸、感染、人流综合征并发症及临床效果情况)写作n(%)形式,通过X2计算加以检验,计量资料(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出血量、疼痛感、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手术前后白介素1、白介素4、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指标及子宫内膜厚度、毛细血管流速、红细胞指数指标)体现为(x̄±s),通过t计算加以检验。其检验结果呈现为P<0.05时,差异存在。

2结果

2.1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出血量、疼痛感、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出血量、疼痛感较低、手术时长、住院时长较之于对照组得以缩短,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见表1。

表1: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出血量、疼痛感、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比较image.png2.2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白介素1、白介素4、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指标比较

手术前炎性因子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白介素4较高、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之于对照组得以降低,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见表2。

表2: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白介素1、白介素4、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指标比较

image.png2.3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毛细血管流速、红细胞指数指标比较

手术前子宫相关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毛细血管流速较高、红细胞指数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见表3。

表3: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毛细血管流速、红细胞指数指标比较image.png2.4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宫内残留、漏吸、感染、人流综合征并发症情况比较

较之于对照组(27.50%)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其观察组(7.50%)的患者术后宫内残留、漏吸、感染、人流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期间差异性水平较高,P<0.05。见表4。

表4: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宫内组织残留、漏吸、感染、人流综合征并发症情况比较[n(%)]image.png2.5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临床效果情况比较

较之于对照组(77.50%)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其观察组(95.00%)的患者临床效果有所提升,期间差异性水平较高,P<0.05。见表5。

表5: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临床效果情况比较[n(%)]image.png3讨论

近年来计划生育手术患者数量有所增加,其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患者多表现为疼痛、阴道流血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需要采用二次刮宫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多次刮宫造成患者的宫腔内部环境失衡,对其健康的影响较大。对此,本研究针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开展宫腔镜技术诊治。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出血量、疼痛感较低、手术时长、住院时长较之于对照组得以缩短;手术前炎性因子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白介素4较高、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之于对照组得以降低;手术前子宫相关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观察组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毛细血管流速较高,红细胞指数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较之于对照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其观察组的患者术后宫内残留、漏吸、感染、人流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较之于对照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其观察组的患者临床效果有所提升。与操作简单的B超方式相比,宫腔镜技术的临床优势确切,通过宫腔镜方式能够以360度对患者宫腔内部情况予以观察,并明确其残留组织的形态、直径及位置,尤其针对部分粘连组织,在宫腔镜的引导下予以分离钳除,可极大程度上确保其残留组织的清除率。利用宫腔镜方式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实施诊治,可避免对患者子宫内膜基底层产生影响,且能够保障其宫腔内部环境,降低患者术后炎性症状发生率,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综合以上结果,宫腔镜技术于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张继学,魏风云,等.内腔镜手术监测仪预防宫腔镜手术并发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28(5):693-698.

[2]周芬,邵瑾,黄杭珍.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及预后[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27(12):1617-1619.

[3]黄杭珍,曹佳萍.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及术后复发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27(6):698-701.

[4]范雪梅,邱成丽,石晓燕,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内生型切口妊娠的疗效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13(11):87-90,96.

[5]张帆,杨文静,董红玲,等.内突型肌壁间肌瘤患者腹腔镜下宫腔镜手术前后生殖激素及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11(9):8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