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区医技预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姜风雷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

摘要: 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许多居民都倾向于直接前往三甲医院就医。其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分级诊疗仍未落到实处。本文提出了建设一个区域内医技数据集成与交换平台,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帮助患者直接预约三甲医院的医技检查,减少了患者转诊时间,提高了医疗资源运行效率。该平台旨在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居民健康福祉。
关键词: 分级诊疗;医技预约;大数据应用;智慧医疗
DOI:10.12721/ccn.2024.15709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我国医疗服务概况

中国老龄化、城镇化正处于不断加速的进程,居民对医疗健康与美好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给我国基层医疗联合体的建立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带来了挑战。然而,我国现有医疗服务面临着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不能有效满足激增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三级医院,在乡镇和社区等基层机构,医疗资源分布零散且稀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居民就医不便,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随着医疗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分级诊疗服务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问题,[1]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与二级以上医院协同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不同医疗机构在分工协作机制中的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际情况,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向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方向迈进。同时,政府还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医疗领域,推动社区医疗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增强了社区医疗机构在预约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二、分级诊疗发展现状

分级诊疗的理念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就实施过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然而,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原有的分级诊疗制度逐渐瓦解。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到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就诊的患者持续增多,医疗资源紧缺,同时就医环境也受到了影响。[2]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患关系张等问题,分级诊疗制度再次被提上日程,旨在提高门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3]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则转诊至三级医院。医联体的建设促进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4]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初步诊疗,必要时通过转诊机制快速转至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这一制度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医院服务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

近年来,我国各地加强了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探索,已有近20个省份出台了分级诊疗政策措施,启动了试点工作,部分省市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模式。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分级诊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基层首诊有效推进、双向转诊更加有序、急慢分治初见成效、上下联动不断增强等。

尽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但与三级医院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部分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由于长期形成的就医习惯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感,部分患者仍倾向于直接前往三级医院就诊。

然而,目前医联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信息共享不畅、转诊流程繁琐等问题。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检查设备缺乏,患者初次就诊后往往需要转诊到大医院,浪费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三甲医院的医技、库存、住院床位、门急诊数据等信息并不与基层医疗机构流通,存在信息孤岛。同时,三甲医院现有的医技预约系统与疾病的诊疗常规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6]无法显示医技检查项目的优先级与排队情况。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分级诊疗的顺畅实施。

在此背景下,为减少患者医学检验技术检查登记预约时间及患者排队等待时间,[7] 社区医技预约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依托医联体,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打通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使得社区医疗机构能够直接帮助患者预约三甲医院的医技检查项目,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所需的转诊及重新排队医技检查项目的时间,大幅提高了分级诊疗就医的便利性和效率,更好的满足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

三、社区医技预约平台

医技检查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和实验室检测技术,如X光、CT、MRI、超声波检查以及血液和尿液分析等,对人体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检查,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帮助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自身医疗资源的限制,无法在机构内为患者提供医技服务,患者只能前往上级医院进行对应的医技检测。

社区医技预约平台就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诞生的。然而在实际实现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系统间不互通:不同医院的预约系统往往各自独立,缺乏统一的接口或平台来实现跨院预约。这导致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在预约不同医院的医技检查时,需要分别登录多个系统,操作繁琐且容易出错。

2、数据同步问题:即使部分系统支持跨院预约,也可能面临数据同步不及时或不准确的问题。例如,一家医疗机构的患者信息和预约数据可能无法及时传递到另一家医院,影响医技的成功预约。

3、资源协调困难: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资源协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例如,在安排检查时需要考虑不同医院的排班、设备使用情况等因素,增加了预约的难度和复杂性。

4、信息录入繁琐:在预约不同医院的医技检查时,患者可能需要多次输入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还可能因信息录入错误而影响预约效果。

5、隐私保护风险:跨院预约涉及多家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加了患者隐私泄露的风险。如果某家医院的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患者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或滥用。

本文通过建设标准化的全区域统一的医疗数据集成与交换平台,为当前社区医技检查预约模式[8]提供新的思路。社区医技预约平台无缝连接各级医疗机构,采用互联网、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信息共享、资源互助,迅速提升区域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减少患者转院所需的就诊时间,提升了智慧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9] 实现区域多机构、多系统的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共享。平台架构图如下1.png图1 社区医技预约平台系统架构图

社区医技预约平台主要建设有数据处理中心、电子病历模块、医技预约模块、检查报告管理模块。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居民医疗信息和各医疗机构资源,建立数据处理中心,为平台内各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以电子病历为基础,实现就诊一卡通、“无卡就诊”。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获取三家医院医技排队信息,预约时段精准至一小时。医技检测完成后,平台将检查报告存储至数据处理中心,方便区域内医疗机构随时随地查阅。

四、平台设计

4.1 数据处理中心

目前,区域内各家医疗机构虽然都建设有HIS系统,但这些系统都普遍存在着孤岛存储、信息不互通、标准不统一,结果不互认等问题。社区医技预约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将区域内居民基本医疗信息、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数据、三甲医院的医技预约数据接入平台。数据处理中心合理、灵活的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实现区域内医技资源的统筹管理和配置优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数据处理中心将对区域内居民医疗信息进行统筹管理,以电子病历为载体,实现区域内分级门诊脱卡就医。同时,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开放的接口获取分散在不同化医疗业务系统中的医技检测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多源异构数据,经过 ETL 转换集中统一存储到数据处理中心。当社区卫生机构帮助患者预约三甲医院医技检测时,提供一体化、可视化的快捷预约。

医技检测结束后,数据处理中心将对检测报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与加工,形成的专项数据库,并对医学影像在云端进行三维重建,实现检测报告的智能查阅、远程查阅。

4.2 电子病历模块

由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数据不相互通连,患者从社区医疗机构前往三甲医院进行医技检查时,需要重复挂号、候诊、问诊、病历输入。对于患者的健康医疗体验和区域内分级问诊目标的推进和实现都带来了一定阻碍。

电子病历模块以居民信息为基础,将居民健康卡、医疗卡、身份信息等打通,通过人脸识别、在线公安库核身为主要认证手段,以互联网医院+小程序为主要载体,实现患者就诊信息的互联互通。居民在区域内任意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初次就诊后,前往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医技检查时,该机构能够直接查看患者在社区诊疗记录及电子病历,实现区域内分级门诊脱卡就医。缩短患者前往三甲医院的医技检查时间,进一步提供高效优质医技的预约服务。[10]

4.3 医技预约模块

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根据患者需求,通过社区医技预约平台,以就近、便捷为原则,帮助患者预约医技检查项目。数据处理中心将为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区域内三甲医院医技检查项目列表、实时排队人数、排队所需时间等数据,社区卫生中心根据患者需求、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医技检查项目预约情况等因素,在社区医技预约平台上为患者预约检查项目,并选择医技检查预约时间。平台支持医技检查分时段预约,时间可以细化到30分钟以内。当社区医疗机构取消预约时,该预约号将及时释放。

社区医疗机构帮患者预约成功后,患者自行前往三甲医院,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通过医院人工窗口或者自助签到机完成预约医技项目缴费、签到,无需再次挂号、候诊、问诊、申请等流程,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和时间冲突。

4.4 检查报告管理模块

检查报告管理模块对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甲医院的血液、功能、CT、磁共振、超声、ECT放射记录等检查报告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内不限于社区卫生中心和三甲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分布检查、集中阅片、统一存储、数据共享的业务模式。模块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如PDF、JPEG、DICOM等)的存储,确保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读性,为医生、患者、机构提供三维重建、智能阅片、远程查阅、移动查阅等服务。

对于无法自动导入的报告,提供手动录入界面,允许医务人员输入或粘贴报告内容。检查报告管理模块无缝对接医学影像 DICOM 数据,并通过HPC 集群在云端进行图像三维重建,使得无论是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还是三家医院都能便捷、直观的查看检查报告。同时,模块基于小程序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医学检查报告的查阅服务。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医疗服务和分级诊疗发展的情况,发现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分级诊疗的实施存在着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社区医技预约平台,平台打破了区域内医疗机构各自互为数据孤岛的局面,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帮助患者预约三家医院的医技检查,大幅减少了患者转诊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医疗资源运行效率。

但本文依然存在着几点欠缺:1、未考虑区域内医疗机构开放数据接口的实际意愿;2、如何实现不同医疗机构的系统数据统一化;3、社区医技预约的具体流程与可行性;4、患者对于该“就诊-检查”模式的接受程度。这些也是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纪实[J].中国医院管理,2021,41(07):2-3.

[2]杨晓文,彭盼,吕晋栋.全院集中预约平台设计及建设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09):1020-1021.

[3] 张雪梅.医院门诊服务流程再造研究[D].苏州大学,2016.

[4]金辉,王奕.优化医技检查预约流程促进分级诊疗[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0,27(05):40-41+46.

[5] 黄敏,龙兴波,刘栩,等.“一站式”检查智能预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24,32(10):30-33.

[6] 姚婷婷.结合慢病临床路径管理的医技预约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6.

[7]郑文明,刘真成,彭梦晶.智能医技预约系统在医院的应用实践[J].福建电脑,2023,40(03):98-102.

[8] 周霏,李海欣,杨欣明,等.医院医技检查统一预约平台的设计和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31):145-147.

[9] 张伟威,于洁,沈宫建.智慧医院一体化医技预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3,21(03):419-424.

[10] 毕鲁佳.医技检查预约平台建设与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3,20(04):61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