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研究策略

刘丽凤

江西省定南县第三中学,341900

摘要: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将气韵生动这一绘画技巧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营造美术课堂的艺术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良好的艺术熏陶中逐步提升美术素养。在初中美术的中国画教学中,要注重使学生体会中国画的笔墨美、意境美,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意象性思维,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的笔墨技法。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初中美术;国画
DOI:10.12721/ccn.2023.1570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说白了,就是在绘画中注重形似,而忽略了所画之物的内在气韵,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像,但其精、气、神却十分欠缺。教师将气韵生动这一绘画技巧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打好绘画的底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对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

中国画欣赏课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是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画,会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欣赏国画一定要抓住其思想核心及要点

中国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代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画论和名作浩如烟海。面对几乎是零基础的初中生,教师如何在短短的数节课中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核心理论思想,并能付诸绘画实践,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以时间为经度,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对中国画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筛选出中国画最核心的理论思想,例如中国画的理论指导思想——禅宗、中国的传统哲学观,中国画的观察认识方法的以大观小、小中见大,在形象塑造上的意象造型、主张神似、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象外之象”“得意忘象”,在表现手法上讲究笔墨以书入画等等。

(二)欣赏国画要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

欣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由艺术形式深入到作品思想内蕴的过程。欣赏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先从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为此教师先要向学生简要介绍这些,继而分析作品的形象、色彩、笔墨、构图、形式结构、独特的绘画语言、突出的特点等等,最后逐渐挖掘出作品表象背后的深刻的主题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把握本质,不可本末倒置。欣赏要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

例如,在学习徐悲鸿先生的《风雨鸡鸣》这件作品时,教师先简单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同时向学生介绍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在国家民族的危亡之际,大师内心充满忧愤之情。该画用淡墨渲染背景,营造了一个风雨如晦的漫漫长夜景象,令人压抑和忧虑。画面的前部画了几组坚挺的墨竹,象征着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的气节。作品主体画了一只冠红似火的雄鸡昂首挺胸、霸气地站在峻峭的巨石上,它不畏艰险,引吭高歌。

二、初中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策略

(一)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在用笔用墨上形成了一套极其严格而复杂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标准。凡是符合规范的用笔用墨,就是美的,就是成功的。否则,凡是不符合规范的笔墨就被斥之为笔墨功夫欠佳,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等等。真正能够驾驭柔软的毛笔是极其不容易的,笔墨功夫是摆在任何学习中国画的人面前的一大障碍。在教学时,要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要先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教师应通过示范,教学生掌握常见的几种用笔用墨的方法。但仅仅掌握一些技法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明白学画画一定要学最本质的东西,如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优秀的画论等,不要因对技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中国画的本质的把握,还要有许多画外功夫,例如对文学、诗词、书法等艺术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力是人的智力最重要的体现,创造力也是人最宝贵的心理品质。曾经有些文艺评论家将西方现代立体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创作分为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等阶段,而这位大师却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蓝色时期,也不知道什么是玫瑰色时期,而我只知道创造、创造、再创造。”这位大师,一语道破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对于接触绘画较少的中学生来说,同样要教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根本在于创造。每一个学生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彰显个性。艺术作品是作者主观精神和情感的载体,只要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怎么样画都是可以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凭着感觉作画,调动学生的潜意识。有些学生可能会把画的对象画得面目全非,令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议。面对这样的作品,教师如何客观地进行评价就显得很重要了。

(三)发展学生的意象思维

中国画所表现的形象一般是介于具体形象的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新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中国画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摆脱了自然主义的束缚,主张表现个人的主观思想和情感,注重表达笔情意趣,注重表现意境,但中国画并没有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抽象。用齐白石的话来说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之似”。中国画同许多东方艺术一样是“写意”的。所以体现在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活动中的思维,是有别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较为特殊的创造性思维,即意象思维。中国画的这种思维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作者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决定了中国画在表现上有很大的自由性、灵活性、模糊性,这无形中加大了中国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往往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许多深谙绘事的艺术家在这一领域内能够自由驰骋,甚至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地。国画学习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熟悉毛笔、宣纸等材料的性能,才能学会用水,体会和把握笔墨的浓淡干湿,所以在整个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练习为主线。练习时要让学生的心静下来,克服急躁和速成心理。

三、结论

中国画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课堂内外结合,要到生活中去“闹”。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去写生,使学生初步把握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明白对物象结构如何理解,对形象如何取舍,如何处理心与物的关系,如何开掘主题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徐冰,李小山.美术·八年级·上册[Z].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