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研究

杨雅超

黑河市教师发展学院,164300

摘要: 劳动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立足社会之根本,服务意识是个人品质的培养和表现,素质教育中已经非常重视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但仅有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是不够的,还要从中锻炼小学生的服务意识,即从劳动教育中感受到为他人付出、看到他人、集体的存在。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劳动教育和服务意识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才是真正引导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只为自己的劳动是自私的,只有从劳动中注意到“自我”之外的世界,走出自我的世界,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
关键词: 劳动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可以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在劳动的过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目标,确定实践主题和劳动内容,设计特色化的活动项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现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我们知道: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它和“德智体美”四育相提并论,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的途径和德育相似,除了在中小学单独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必修课程具有同等地位,自然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即便是劳动教育单独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活动形式本身也有落实劳动教育的价值,也能发挥其加强劳动教育的作用。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本身有很多共通点,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活动载体。劳动教育注重让学生获得对劳动的真切理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这样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术等能力。

二、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水平差异化明显,普遍形式化明显

劳动教育的水平差异一般建立在整体教育水平差异的基础之上,由于大部分教师开展教育工作都是根据学校安排课程的,如果学校设置了实践课,同时提供足够的场地和劳动设备,那么教师就能够带着学生一起实践。相反,如果学校没有设置实践课,或者没有在劳动教育上有足够多的投入,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很少开展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在实施时采取的都是一种形式教学,并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感受,这就很难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高,不爱劳动

关于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有的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参与劳动,参与劳动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有的学生认为,打扫卫生是保洁员的工作,自己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同时,有的学校也并没有设置很多的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课,只有体育课。很多学生因为怕累而不愿意上体育课,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懒惰心理,导致其身体素质较差。

三、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交融路径

(一)重视转化劳动教育理念,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重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带动学生教育常态化的形成。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态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劳动教学重要性的讲座,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效传达给每位教师,通过教师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通过劳动教育端正小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惩制度,对那些积极进行劳动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做到多参与、鼓励,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强化服务意识

劳动是一种美德,理论上的说教不等于实践中的能力,动手实践、参与其中才能提升劳动技能。而劳动是一种个人的情感范畴内的事情,需要孩子的内驱力和自觉性,才能发展成为一种长久的能力,家长和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是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和劳动习惯培养的最大动力。比如在大雨过后,带领学生共同清理校园道路上的积水,看到被清理后洁净的路面、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出行,教师要及时对积极参与劳动的学生提出表扬。这种鼓励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认可,是一种被他人肯定的价值,也能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为他人服务的意义。同时小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能够提升其学习觉悟、发散其创新思维,以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即智慧来源于实践、服务形成于劳动,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方式设计,应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劳动内涵体会方面入手来营造生动的教育环境。另外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意志力训练、思想情感的引导,以快速培养小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建立实践

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实践活动和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本身就属于实践活动,可以将劳动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依托“中国丝绸特色小镇”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到“桑蚕文化园”中劳动,让学生参与种蚕、养蚕、剥棉、晒棉等过程,几个同学为一组,共同制作一套蚕丝被,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了解丝绸和丝线的来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在研究性活动中,可围绕“真假丝绵被的鉴别”展开研究,也可围绕“震泽蚕娘”或“蚕儿全身都是宝”展开研究,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调查和走访,写调研报告,教师要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感受蚕乡生活,更了解自己的家乡。

(四)家长学会放手,让小学生在劳动中得到教育,学会为他人服务

劳动教育中,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开展家长校园体验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在学校来感受学生自己动手能力与服务意识的现实情况。如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是小小种植员”实践教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真切感受到家长每日为他们的付出,感受家长的辛苦,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产生想要为父母做点什么的意识,争做父母的小帮手。又如,家长与教师合力为小学生提供生动的劳动场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让学生感受父母在实际工作中付出辛苦劳动。并结合当地教学资源来设计“农作物种植劳动”“家庭基础性劳动”以及“服务他人式”劳动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劳动场景中真正培养自身服务意识。从而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自主。

四、结语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更适合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载体。教师应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的价值,将小学生劳动意识有机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借助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摄效应,不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载体,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网络生活有机对接,不断开拓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空间,给儿童创造更加广阔的生长空间,小学生劳动意识必将获得持续生长的力量,综合实践活动也自然地成为小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发展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樊小梅.谈劳动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路径[J].教师,2021(18):59-60.

[2]俞建蓉,杨建新.融合劳动教育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探究[J].学周刊,2022(06):65-66.

[3]翟爱勇.指向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刍议[J].教师,2021(1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