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盆底功能障碍是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的成年女性患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并法律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增长。研究证实妊娠、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性障碍的高危因素。妊娠期间患者体内松弛素和激素的变化容易使患者产道松弛、骨盆关节软化不稳定,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改善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医疗科技水平快速发展,产妇对身体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当前搁置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手段越来越多,但康复训练仍是当前恢复产妇盆底功能的首选方式。除了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外,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盆底功能恢复同样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3月—11月于某县中医院住院出现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者均自愿加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7±3.14)岁;孕周38~40周,平均(39±0.83)周;顺产17例,剖宫产13例。干预组患者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8±2.06)岁;孕周38~40周,平均(39±1.58)周;顺产19例,剖宫产1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一般方法
两组产妇均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将治疗模式分成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种,仪器的具体使用时间在产后42d。采用加拿大Thought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SA9800生物刺激反馈仪,根据治疗前Glazer方案结果选择合适的训练模板,电刺激治疗方案的实施,结合患者病情确定具体参数:治疗频率50~80 Hz,脉宽200~320μs,电流初始强度0,随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至60mA的最高水平。每次治疗30min,每周2次,共10次,治疗时间为5周。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合理安排产妇饮食,遵循低盐低脂原则,禁食饮料、浓茶等,指导产妇定期排便,尽量满足产妇日常生活所需等,密切关注产妇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位,将双手放于腹部。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在呼吸过程中进行腹部肌肉收缩练习。依据产妇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提臀训练,主要是在收缩盆底肌肉时将臀部提起,结合患者呼吸频率,进行腹部、臀部肌肉收缩训练。臀部训练后再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训练,每次提肛均维持在5 min,每天进行训练10次。下一步指导患者进行会阴训练,患者平卧并按照医师提供的方法训练,每次维持5s,再放松休息5min,每天进行5组练习。(2)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安慰,告知其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方法,使其积极乐观面对治疗。(3)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行科学饮食,以提高身体营养水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指导其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同时多食用水果和蔬菜,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产后6个月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盆腔肌纤维。盆腔肌纤维采用我院的盆底康复治疗仪测定患者盆底盆腔Ⅰ、Ⅱ类肌纤维情况,Ⅲ级以下为异常。(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SAS:共计20个条目,总分为100分,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SDS:共计20个条目,总分为100分,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干预组的盆底肌功能有效恢复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5)。(2)2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干预组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P<0.05)。(3)2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比较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干预组的性生活满意度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P<0.05)。
3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的变化,妇产科临床医学的医疗以及护理方法不断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妊娠过程中,产妇产后身体极为虚弱,身体机能严重下降,因此产后康复护理工作对于产妇的恢复极为重要。妇产科临床医学表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自然生产,还是剖宫产,产妇自身盆底功能的损伤都极为严重,分娩过程极易造成产妇盆骨肌肉损伤。在产妇的怀孕、生产等一系列妊娠过程中,产妇的盆腔由于胎儿的不断成长会逐渐打开,但是在产妇生产后盆腔没有外部力量的帮助很难再次合上,恢复妊娠前的自然状态,导致产妇盆腔出现损伤,产妇自身各盆骨之间也会存在较小的缝隙,造成盆底功能障碍。但是由于产妇自身并未意识到盆骨损伤对自身的危害,产后注重身体塑形,忽略康复护理工作,导致后期产妇盆骨疼痛,造成身体损伤。另一方面,如果产后盆骨功能得不到很好的恢复,还会对产妇自身外在形象产生影响,使产妇产后胯骨变宽,甚至出现所谓的“水桶腰”现象。在临床医学中,盆骨对于产妇有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因此产妇产后的康复护理对产妇自身身体素质的恢复极为重要。在产后护理工作中,医疗人员要主动使产妇意识到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对产妇进行系统的产后护理,对产妇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不断缓解产妇盆底肌肉损伤。同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产妇由于生产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舒缓产妇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并对产妇自身的护理知识进行专业化指导,确保产妇产后以积极主动的健康心态对待产后康复护理。但是临床医学表示,对于产妇产后的康复护理,不同时间进行收获的效果也往往不同。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妇产后常见的疾病,该病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常与盆腔解剖学改变及阴道损伤有密切联系,该病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针对盆底功能障碍,临床上康复治疗的方法较多,常首选非药物康复的干预方法,如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治疗等。盆底肌肉功能锻炼通过盆底肌被动收缩运动进行刺激,可有效增强患者盆底肌张力,提高其排尿控制能力,同时还可改善患者阴道松弛现象,提高其性生活质量,该方法简单易行,易被接受;而生物反馈电刺激可增强该效果,通过电刺激可以增加盆底肌纤维粗度,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提高代谢功能,并能够刺激阴蒂周边组织,促进周围血液循环,起到延缓组织衰老的作用。因此两者合用更有利于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及弹性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盆底异常情况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给予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康复护理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并可减少其焦虑、抑郁情绪。但是,盆底康复护理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覆盖率低。无法作为产妇产后常规的盆底康复训练进行,这与产妇距离医院远、经济承受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等因素相关。(2)训练的次数不足及治疗方法不规范,导致康复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故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探讨。(3)在康复护理中,常需要多种康复护理联合应用,但在联合护理中,尚需关注患者护理配合与依从性情况。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其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两类,且该疾病的发生于产妇分娩、妊娠存在直接联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常用方法包括电刺激疗法、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盆底肌肉锻炼及手法按摩等。本次研究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后的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产妇能够掌握适当的锻炼方法,结合个性化健康教育和治疗成功案例分享,患者能够深化对于疾病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能够通过电话提醒和短信提醒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复诊和检查,并嘱其坚持定期复查和规律锻炼,做好日常饮食指导,并积极开展阴道盆底肌肉收缩锻炼,从而改善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1)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肌张力的等级越高,盆底肌功能的恢复越好。本研究表明干预组的盆底肌有效恢复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研究报道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盆底肌康复训练(如提肛运动)可使盆底肌群收缩力增强,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2)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盆底肌肉功能受损可能会降低盆底肌张力,引起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并发症。研究表明,盆底肌康复训练后产妇的漏尿次数、漏尿量均有明显改善。而在本研究中,干预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43.3%),其可能与中断尿流或缩肛停止排便等盆底肌锻炼方式有关。(3)患者的满意情况护士可通过宣教盆底疾病相关信息,告知盆底肌锻炼的重要性,减轻患者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最终提高整体的护理满意度。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干预组的性生活满意度(90%)明显优于对照组(43.3%)。盆底主要由肛提肌、韧带和筋膜组成的结构,肛提肌在保证盆底肌肉、神经和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腹压增加和盆底肌肉减弱,导致盆腔脏器位置的改变,引起腹腔疼痛和排尿功能障碍。本组研究发现个体化康复理护理干预对盆底功能障碍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能够明显提高疗效。并且发现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PFDI-20和PFIQ-7评分水平,说明个体化康复护理能够明显降低机体的主观症状。现有研究显示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盆底肌肉的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对异位妊娠患者实施循证理念指导下的临床路径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常晓红,范亚丽,等.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治疗产后尿失禁有促进作用.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11(5):183-188.
[2]马玲,李花,穆兰芳,等.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17,26(12):928-930.
[3]申海燕,刘亚珍,杨绮璇,等.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233例的护理和尿失禁预防.广东医学,2017,38(15):2419-2420.
[4]杜亚飞,王旭,代丽丽,等.雌激素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中的应用效果.重庆医学,2017,46(23):3261-3263.
[5]蒋惠瑜,黄亚莲.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肌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山东医药,2018,58(17):81-83.
[6]纪红蕾,周颖,武俊青,等.产后妇女盆底器官脱垂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7):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