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何威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市,300162

摘要: 劳动教育对技工院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技工院校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劳动教育存在着短板。
关键词: 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272
基金资助: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项课题
文章地址:

新时代技工院校教育越来越强调劳动教育,因而技工院校需将原有的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的元素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技工院校在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中,应加入思政育人的创新模式,结合学生日常劳动和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优化策略,给学生劳动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构建劳动育人环境,同时融入思政教育的有关内容,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劳动教育缺乏重视的情况,让技工院校教育在劳动教育的推动作用下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1、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1.1重视劳动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动力

技工院校学生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且处于完善阶段,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念将会影响整个时代的价值潮流,于他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地引领他们不断成长、走向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模精神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艰苦奋斗、甘于平凡、敢于牺牲、勇争第一、敬业爱岗、乐于创新,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显于劳动人民的形式,包含了具体化、人格化与现实化的个性特征,对于人民精神文化的丰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技工院校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劳模精神的宣传与弘扬为主,更能够驱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推动学生自主、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从强制规范到内生性遵守的跨越,让他们自然而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1.2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之需

在新常态背景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则充当着引导者的身份,旨在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素养。现阶段,技工院校结合三全育人的新要求和新背景,不断建设和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理念,实现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齐头并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并且,劳动情感态度教育也是传播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经历。而且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更能得到锻炼,增强毅力,学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立德树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时代技工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1将服务劳动融入思政教育的理想信念培育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技工院校的服务劳动可从“校内”“校外”两个方向来开展,在校内以班团支部或社团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中,同时在校内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综合运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让学生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校外可组织学生依托自身专业到周边的社区、乡村、企业,为居民或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维护保养设备、宣传新技术、参与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等;也可以组织红色筑梦振兴乡村建设的志愿服务、参加抗疫志愿者队伍等公益类服务劳动活动。相关教师在组织服务劳动的同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史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成果,向学生讲授党的理论知识,更直观地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到李大钊故居所在的乐亭县大黑坨村开展助建美丽乡村志愿服务劳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乡村农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改进。

2.2以评价强化劳动实践过程,提升品质素养

考评机制的建立对每一种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层面的激励与认可。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价环节来落实和体现。二者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使得评价不宜采用单一的纸笔测试,而应着眼学生成长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活动任务为依托,既重视学生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也重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和感悟,着重评价其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认同和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不断提升劳动素养和良好品质。以上述“追寻榜样足迹”主题活动为例,师生根据任务设计制定了配套的评价表。这一评价表采用表现性评价,将评价情境、表现性任务、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相结合,聚焦任务的完成过程,观察、判断、衡量学生的劳动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以此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活动与评价指引,强化过程性评价,引领学生深度浸入活动过程,展开真实的劳动实践。评价表设计依托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身边的榜样人物,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水平进行任务设计;评价主体兼顾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综合评价;评价内容既关注学生迁移和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关注其提炼、反思与解决真实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评价反馈可通过口头表达、策划方案等形式实现,注重及时反馈,指引学生调整、优化学习状态。一张评价表虽无法全面展现劳动育人的效果,但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劳动观念和品格的认知能力,指明未来劳动育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证据。

2.3主题活动劳动育人

一是赞美劳动精神主题征文活动,通过主题征文活动,赞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二是“劳动最美丽”摄影大赛,同学们不愿意劳动大多是因为劳动脏,没有优美的画面感,通过“劳动最美丽”摄影大赛,将自己劳动最美丽的时刻记录下来,加深对劳动的喜爱。三是“舌尖上的浪费”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宣扬厉行节约的习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不仅让同学们知道要热爱劳动,还要珍惜劳动成果。三是家庭劳动装备大展示,寻找家中传统的劳动装备,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讲述与它有关的故事,让同学们回想过往的辛劳,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劳动的原动力[1]

2.4立足学生身心特点与劳动问题,集体备课解决学生疑惑,推动劳动教育深入人心

劳动教育重点在于做,因此将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关注学生日常劳动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劳动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中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声,就有关劳动教育的热点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并提出自身问题,教师将学生所提问题进行集体备课研究,形成教育依据,这样才可以深入人心助推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使劳动充满丰富的智力活动,使科学和技术渗透在日常的劳动活动之中”[2]

结束语

总之,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劳动教育一并承担着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重任。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当下思政发挥两者合力,更好地完成劳动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升其育人实效[3]

参考文献:

[1]徐珂璠.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4):118-120.

[2]李昱蓉.高职思政课劳动教育教学探新[J].中小学德育,2021,(07):42-44+48.

[3]钱宏伟.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0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