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主干核心必修课程,其难度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真正培养国际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都相继将其设置为双语教学课程,并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与深入研究思考。各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如周琛影、田发(2019)、杨志远(2016)等均认为非常有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如范云芳(2020)认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着教材的选用不合理、教师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欠缺、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矛盾等问题并提出了选用教材的原则,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激励机制,增加课时和调整授课内容等对策。而张剑光(2018)则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总结了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效果。杨志远(2016)则提出可通过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等。总之,各学者都基于自己所在的高校来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解决之道。由于各高校层次不同,授课对象不同,校情校史不同,其分析难免有所偏颇。因此笔者试图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十几年的长期双语教学实践情况,具体分析普通应用型高校进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成因和对策。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国际经济学》一直坚持双语教学,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立足于普通应用型高校本科现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确定。虽然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规定很明确,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明晰。在教学实践中因为难以平衡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关系,如侧重其中一方面,则其他方面就达不到教学目标。如大多数老师坚持专业教学是目标,双语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此目标导向下,双语的优势并未体现出来。最后导致学生觉得专业课没学好,英语也未提高。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国际经济学》包含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两大部分,其具体内容跟之前学生所学的《国际贸易概论》、《国际金融》等课程有很多重复的章节内容。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毫无新鲜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内生学习动力是这门课程开展教学最大的问题与难点。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国际经济学》本科双语教学时数为48学时。而整个内容包含贸易与金融的16个章节(以我们所选的Robert J. Carbaugh编著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15th)教材为例),即使不用双语教学都很难在这么短的学时内完成所有内容的讲授。而运用双语教学,一是原版英文教材与PPT对学生英文水平要求较高,学生自行阅读与理解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无心自学,更不愿意课下预习与复习;二是学生英文水平的参差不齐,老师经常需要英文讲一遍后再用中文来诠释,更延缓了授课的进程。总体出现的问题是课时太少,根本无法完成系统而完整的专业双语教学。
(四)考核形式单一。遵照学校有关规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只能选择出试卷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形式。这样一来,无法按学习过程考查学生真实水平与能力的提升,甚至有些学生抢记能力强只需要通过考前一到二周时间复习备考就可以得到高分,而真正水平与能力提升比较快的学生有可能得不到高分。所以这样单一的考核形式,没有达到考核的真正有效性与公平性。
二、提升《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整体效果的实践与建议
针对以上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多年不断地探索与教学实践改革,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双语教学目标。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将《国际经济学》教学目标确定为:Enriching economics vocabulary,Building economic thinking,Learning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the theories。而首要的侧重点放在第一个,即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英语能力。在此目标导向下,首先我们选择了难度适中的外文教材,即Robert J. Carbaugh编著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其次,要求学生务必事先通读教材,做好预习准备工作。通过全英文教材的通读,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英语词汇,加强其阅读与写作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解读。比如,关于关税里面有一个类型’specific tariff’, 每次提问,即使以前的课程里有学习过相关中文知识,但学生都会翻译为“特别或特定关税”。但在专业领域里翻译为“从量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词汇的重要性,启发他们主动学习专业词汇。
(二)加强案例教学,增设Presentation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教学。特别针对最新发生的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思考,建立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模式。另外,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自行选择主题(但必须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自行分工,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全英文PPT(要求多用数据图表),并力求英文making presentation, 如此逼迫学生习惯英语表达并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让自己得到更好地锻炼。
(三)调整教学内容,侧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内容丰富,课时有限。因此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为了降低学生的难度,让学生扎实学好知识点,同时要保证学习体系的完备,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暂时只双语讲解国际贸易部分,即第一章至第九章。可考虑在下学期再开设一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部分,即后面的第十章至第十六章。
(四)借鉴国外考核模式,建立过程考评机制。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亲自体验考察过《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模式,其重在过程考核。他们的评分机制主要在平时的课堂作业、课外作业,每一次课都有必须完成的作业且限时提交。甚至有课堂随机小测验,最后才有Final examination。因此国外学生到课率高,学习认真主动,来不得半点含糊。受此启发,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考核标准,我们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加期末出卷考试组成。将平时成绩占比加大,由原来的30%调整为40%,且平时成绩中Presentation占比60%,作业20%,考勤20%。如此,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难度适中,又能增加其过程考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考核效率及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周琛影、田发,研究生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优化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9(2):162-164.
[2] 杨志远,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152-153.
[3] 范云芳,“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问题及措施研究,[J],科教导刊,2020(4):114-445.
[4] 张剑光,《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创新探索试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 137-139.
作者简介:陈春,女,197501,湖北大冶,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北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