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教学指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如听觉、视觉等多个感官刺激,让学生用多感官方式去体验、接收,有效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传统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使很多学生的信心受到打击,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多感官参与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多觉联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通感和联觉相关理论
(1)通感理论
通感,是指不同感官之间的联系沟通,各感官知觉之间的跨越互通。正如钱锺书先生在《通感》中阐述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最早由 17 世纪德国语言心理学派的温德提出,是指“一种感性的联想”,借助“联想”引起感觉相通或感觉转移,后来有“统觉”“移觉”等近似词语和理论。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有关通感的论述,如《礼记·乐记》中有关通感的描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是指“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是把音乐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把听觉和视觉联通的见证”。“上如抗,下如队”,又将感觉通于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想象身体里有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2)联觉理论
音乐心理学研究证明,具有联觉能力的人,其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感觉都混合在一起,而非各自分离。联觉现象最早由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在1880年《自然》杂志上提出的,之后世界上很多心理学家、神经学家都开始研究联觉现象。综上所述,“通感”和“联觉”主要是一种“感性的联想”,多以大脑静态联想到感觉的相通与联觉,而“多觉联动教学法”更加强调多感官、全身心参与、尚“动”的活动理念,即在“联想和想象”引发的通感联觉基础上,引发多觉联动、快乐审美的动态发生过程。
2“. 具身认知”与“身体美学”相关理论
(1)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又叫“涉身认知”,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或“认知革命”。这是针对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忽视身体参与和直接经验,过于重视信息加工、强调符号与表征,造成被动学习的“离身认知”而提出的。其中心含义是指“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觉和运动系统对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重视体认、实践在认知学习中的重要性。如卢梭主张“对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进行锻炼,通过身体活动,促进概念形成和认知发展,增进儿童的智慧”。法国现象主义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也强调了身体的重要作用,要求儿童身体力行、亲身经历和体验蕴藏身体背后的奥秘。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具身认知思想,也非常重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如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论语》《孟子》等典籍中均体现出身心关系、身心灵合一等具身认知思潮,而且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以及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教学中要做到“知行合一”,这都是“具身认知”理论的典型代表。
(2)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是由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中的身体是一种“格式塔”的整体,打破了陈旧的身心二元论思维
二、多感官参与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1.多用动作参与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解
体态律动最早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他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通过将音乐与运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把对乐曲的体验先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将音乐表现中的诸多要素与学生运动的能量、时间、空间相融合。如在欣赏《加伏特舞曲》时,由于这首乐曲是单三部曲式,我就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他们所听到的音乐,听到 A 段欢快、高兴地音乐时他们会跳动身子,听到 B 段平静、舒缓的音乐时他们会摇晃身子,他们不但表达了自己健康快乐的情绪,而且形象直观地展现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轻松地分辨出了乐曲的段落结构。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触摸、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轻柔的段落摸摸小脸、轻快的段落点点小鼻子、舒展的段落伸展双臂、活泼的段落跳跃、快跑,安静的段落躺在妈妈的怀中等一系列的体态活动,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他的音乐感受力。
2.运用多样化方式,提升学生感官体验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感官体验,教师可以融入多种元素,运用多样化方式进行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使反复的歌唱训练与枯燥的技巧训练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联动下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图谱卡片,帮助学生产生视觉联动,通过直观的音阶山和相关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辨和把握音高,更好地区分和声色彩。对于演唱类的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旋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和音乐软件,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同步展现旋律线,并运用不同图示讲述具体的演唱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乐曲的旋律并演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手势和身体进行有规律的律动,跟着歌曲的旋律有节奏地跳动。比如《青春舞曲》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学习歌曲的节奏,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可以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指导学生随着音乐击拍和律动。播放这首歌曲的旋律线,让学生感知到中速稍快的歌曲速度、活泼欢快的歌曲情绪。之后,结合旋律线讲解 4/4 拍的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什么是 4/4 拍。最后,教师可以让男学生一三击掌、二四打响指,指导女学生学习和表演新疆舞蹈,一边身体律动,一边演唱这首歌曲,从而提升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首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提高音乐学习效果。
3.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进行演唱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多感官体验”的过程小学习音乐,教师还应该指引学生升华情感。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多感官联动中创编与歌曲相关的动作,然后演唱歌曲。例如,《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结合生活经验和学过的《山丹丹红艳艳》,体会这首曲子,并随着音乐拍手律动。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试着想象歌曲展现的情境 :高山、峡谷、高原、牛羊等。然后进行总结 :歌曲是由上下两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曲子,格式是 223、332、223、332的双字双句尾。第一节展现出辽阔苍茫的意境,第二节表达对女子的倾慕,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曲的总体旋律是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自由舒缓,跌宕起伏,运用一唱三叹的方式,展现高亢奔放的气势,与沉郁顿挫的情感融合。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律动动作,并教授学生演唱歌曲。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多种感官与思维有效地联动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4.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意识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最重要的是调动情感。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首先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可以启发学生仔细倾听、互相评述音乐、跟着旋律歌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播放音乐,指导学生进行身体律动,讲述音乐背景故事,促进学生想象,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小学音乐的课程内容播放相关音乐,指导学生伴随音乐的旋律展开身体律动,将律动表演与跳动的音符融合起来。这种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和身体有效联动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比如,在《一二三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这两首歌曲,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律动,模仿解放军的敬礼、原地踏步、齐步走、正步走等动作。伴随着音乐节奏,将音乐中所体现的铿锵有力、积极乐观、热情豪迈等展现出来,从而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多觉联动教学法有效促进教育变革
1.创新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的革命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革命首先是教师教学的革命,即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多觉联动教学法以操作性、互动性的活动方式为主,从具身体验出发,注重延长体验性环节,通过学习者全身心参与感受、知觉及“做小学”等方式,经历感触、体验、听、看、体悟等身体反应,从而真正领悟到知识与智慧的真谛。“多觉联动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注重学生创新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改革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革命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革命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革命,特别是学习动力的革命。传统音乐课堂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音乐感性体验的有效积累与深度理解,学生的感性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呈现结构性弱化的结果。“多觉联动教学法”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具身认知、快乐审美、协同育人的音乐游戏为载体,强调学生的感知、体验、理解与创造,用创造性、活知识教学来催发学生学习原动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主体间互动的沉浸参与、合作探究、深度体验与创意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达到不同层次、多维度的目标,在注重实践创造、多觉联动协同育人。
3.增强社会效益——教法应用的革命
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奥尔夫、柯达伊和达尔克罗兹三大音乐教学法,其共同的特点强调快乐审美,体现多觉联动教学法的特征。笔者借鉴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先进理念,进行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其应用面广、受众多、见效快。如笔者将多觉联动教学法应用于日常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运用多觉联动教学法执教的《农村小学D校的唱游教学探索》在2018年首届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另外,多觉联动教学法不仅适用于音乐教学,对其他学科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在山东潍坊高新双语学校面向音乐老师及其他学科所有老师培训活动中,用多觉联动教学法开启教师的教育智慧。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多感官体验”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感官意识、运用多样化方式提升学生的感官体验、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进而让学生获得多感官体验,提高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