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和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范畴之一的审美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相关教育普的重视,然而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的现实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呢?文章拟从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及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两方面,对此课题展开探究。
一、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一)对音乐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音乐课具备很强的审美性,是一种用旋律来进行情感表达与心灵沟通的课程,因而音乐课堂更多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出现,这就使音乐课与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氛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些家长、学生甚至教师认为,音乐课不重要,不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音乐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对音乐课的本质特点认识不足
传统的音乐课多以教唱歌曲为主,因而与之相应的教学手段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单一的弊端。时至今日,尽管教学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但对音乐教学的影响似乎不太明显。虽然有不少开明的教师开始借助多媒体播放取代传统的教师领唱,但其本质依然未能摆脱音乐教学即等同于教唱歌曲的巢窠,而鲜少关注到会唱歌不等于会审美这一严峻现实。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音乐学科的教学观念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储备好一桶水。”音乐教师亦不例外,其必须转变音乐学科教学观念,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音乐课堂
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对音乐课堂地位给予正确认知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音乐教师的观念转变。欲得他人重视,必先自己重视。面对根深蒂固的音乐课程偏见,音乐教师必须真正领悟素质教育的精髓,明确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理解自己的肩头重任,并在执着的教学追求中不断感染家长、学生,为大氛国的形成做出努力,而不是放任自流抑或随波逐流,徒做力难挽狂澜。
2.尊重个体差异,正视审美多样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这里的差异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对于好恶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不必急于推广或否定,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开放的音乐欣赏环境,如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优秀音乐作品,大可博闻而约取之。教师应打破所谓技术层面千篇一律的灌输,要引导学生在多方比较和体验中慢慢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做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感知,同时允许学生审美差异的存在,进而客观评估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先后和高低。
(二)打破单一模式,构建立体审美课堂
1.拓展教学内容广度,开阔学生的审美眼界
充分引入节拍、旋律和节奏等必不可少的音乐审美构成;同时让学生在单纯的聆听仿唱中倍感优美,知其然之余,还能学会从局部构成方面对其进行所以然的赏析,引导学生不仅会听、会唱,还会说,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搭建理论基石。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经典民乐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听一遍,感知乐曲的凄清哀怨之美,进而引导学生交流作品的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如此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效发挥了集思广益的集体综合作用。此外,拓展教学内容广度,还可加大不同音乐形式与风格的引入力度。同一首曲子,经由二胡、古等、钢琴等不同乐器的演奏,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美感,即便是由不同歌手演唱,其展示的美感也能体现出较明显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賞中学会同中求异,由此获得审美敏感度的有效提升。不同的音乐风格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感知,如流行乐、轻音乐与古典乐,中国民族乐与西方音乐,带给人的主观审美感知可谓天差地別,它们或明快,或舒绶,或激昂,或低沉。总之,这些音乐很难从高低、上下来判断,但其风格的大体归依和差异可在学生相应数量的直觉感知中获得彰显。有比较オ有区別,有区别オ有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发掘作品内涵深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为人们表达情感方式之一,每首音乐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其特有的创作背景,对创作背景了解与否,又直接決定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审美感知。旋律与内容的结合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佳作,二者表里合一,共同构成了音乐审美的两个层次。旋律決定耳朵的美感,而背景或故事大大影响了心灵获取的美感。例如,欣赏歌剧《白毛女》的片段,由于时代的隔膜,当学生对旋律的沉绶与曲词的悲痛感到一定困惑或冷漠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故事,使学生明白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就在无形中缩短了学生与作品的时代距离,也能唤醒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
3.创造音乐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迁移能力
与其临渊羨鱼,不如退而结网。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享受,还能激发学生在实践尝试上的激情。这种从对既成作品进行审美实践到主动创作审美作品的实践,便是学生进行自我审美迁移和运用的有效环节之ー。因此,教师不但要认可学生的这种尝试,而且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实践机会,以助其在自我创作的实践应用中进一步现固审美能力。例如,在打击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或所能找到的一些鼓、锣等打击乐器带到课堂上,引导他们根据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撞长领域进行一些即兴式的小合奏编排。如此便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升他们的演奏技巧,还能使学生在合作中进一步获得对交响乐的审美提升,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元旦晚会或艺术节等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以集体表演最富审美空间张力。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介绍合唱音乐的相应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进行二重奏或三重奏、男声部或女声部等合奏型设计和训练,帮助学生在与他人共同进行配合表演的实践过程中,切实地感知到不同声部、不同层次的音乐表现魅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只要正视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正,切实转变好自己的教学观念,真正重视中学音乐教学,并努力打破单一模式,为学生构建立体的音乐审美课堂,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美玲,陈容川. 让中学音乐课堂充满生活气息[J]. 北方音乐,2020,(03):204-205.
[2]高洋,丁湲旖. 初中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意义[J]. 当代音乐,2020,(02):59-60.
[3]李加桂.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黄河之声,2019,(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