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

陈彦兵

广西灵山县第二小学,535499

摘要: 当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从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那么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体验呢?为此,本文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出发,探究将信息技术和音乐课堂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策略,以期更好地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小学音乐;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应用误区
DOI:10.12721/ccn.2021.15703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误区

(一)运用信息技术时主体错位

信息时代,几乎所有音乐教师都会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然而基于多种原因,有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当作自身单向式教学歌曲的工具,并没有实质性地进行课堂“教”与“学”的互动,也没有将学生摆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厢情愿地传授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信息技术的融入,但课堂主体的错位,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互动和教学效果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区别。

(二)运用信息技术时效果缺位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将音乐知识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姿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美妙旋律的背后所要表达的优美画面、情感意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相融,其目的在于服务于音乐课堂教学,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然而,有一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时,往往会忽视音乐本质,舍本逐末,纯粹只是为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过多地注重其形式,而没有从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律与特点出发,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反而加大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浓厚音乐氛围

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音符学习,也不是单向式教给学生唱歌,而是一门需要学生眼、脑、情等共同参与、协调发展的课程。而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信息,就是以信息技术的图画、音频、视频等功能展示乐谱或旋律,创设与当节课音乐内容相关的情境,营造一种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以此吸引并触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让学生能置身其中、陶醉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与课堂互动性。例如,在欣赏《白鸽》这首歌曲时,大多数小学生在生活真实中都没有真正接触过白鸽,即使从书上或屏幕上见过,对于白鸽的各种生活习惯与其象征意义的感悟也不是特别深刻。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白鸽的印象,生发对白鸽的美好情感,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整组关于白鸽的画面,有对白鸽的生活习性的简介,也有对白鸽象征和平之义的来历的介绍,还有对白鸽各种种类的推介等,并让学生伴随着乌克丽丽的弹奏拍手进入音乐教室,促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融入歌曲的意境。这种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的课程设计,不但给学生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的感染,而且也能让学生很快融入音乐情境,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具体情境的还原构建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目前教育领域中最普遍 、最有效的信息教学技术,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多媒体教学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面提升,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促进了教育现代化,让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在一起。在过去的教学中,课堂环境往往过于单调严肃,教师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数材,没有创新突破,教学内容更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和口语讲解中,有些过于乏味,学生不能深入思考学习,以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变会动、能说会道的良好功能,可使教学主题具体化、生动化和趣味化。例如在讲解有关自然方面的音乐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帮助下,先将其制作成一个图文丰富、色彩鲜艳的 PPT故事课件,让学生在教室就可以听到自然的声音,不用走到户外就能够感受自然音乐的魅力。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教学知识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而是更加丰富形象,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打破教学束缚,解放自我,更好地感知音乐课堂的魅力,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三)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营造自由化的学习环境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成绩考核的方式来判定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学生成绩不能准确完整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无法清晰映射出教学质量的高低。部分音乐教师喜欢以自己为教学中心,不懂得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盲目依赖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不同特征不能做到充分把握。处于僵硬枯燥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的音乐学习自然是被动目低效的,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化的学习空间。实践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建立一个小型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歌唱训练和乐理学习。一言以蔽之,教师要打破以自己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想方设法推动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焦点。教师要与学生保持深入密切的交流,在学习上多关怀学生,努力与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伙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立足教学视频,开展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也是近年来比较普遍且有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以视频为主要中心和教学载体,视频时长通常限制在 3 到 5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将图文、视频等巧妙融合在一起,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视频教学相较传统教学而言更加活泼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围绕微课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正式音乐教学之前,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制作预习视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其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部分进行整合,构建成思维导图,然后搭配其他教学资源,组合成一个3 到5分钟的预习小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学生们在课前收到预习小视频,可以先通过视频了解课程主要内容,然后按部就班进行预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对教学主题有了认真而全面的预习后,后续的音乐课堂学习就会变得更加有的放矢。教师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抛开或省却不必要的教学投入,有序组织学生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思考、讨论和研究。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学习思路也往往存在较大偏差。但在经过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再度思考这些问题时,思路就会变得开阔,对问题的认知也将变得更加全面而具体。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这门课程是建立在听觉感官之上的艺术形式,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优势可以巧妙增加音乐知识的趣味性,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音乐意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继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力。基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的主要内容与学生年龄的实际特征,致力于音乐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瑞.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07(012):152-152.

[2]赵佳.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 戏剧之家, 2015(11):204-205.

[3]宋扬. 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刍议[J]. 音乐时空, 2015, 000(023):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