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为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将7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35例作为参照组,剩余35例作为观察组。参照组中年龄为61-79岁,均龄(70.06±3.72)岁;BMI为21-35kg/m2,平均为(28.02±1.48)kg/m2;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观察组年龄为62-78岁,均龄(70.02±3.89)岁;BMI为22-34kg/m2,平均为(28.01±1.75)kg/m2;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经SPSS24.0软件分析组间资料,未发现组间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例如物理疗法、药物疗法、抗炎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予以患者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失衡、营养支持、吸氧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持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采取中医治疗,包括:(1)中药汤剂治疗。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辨证施治,为其开具中药方剂,所选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组方包括黄芪30g、地龙10g、当归尾10g、赤芍10g、红花6g,肢冷者可加茯苓10g、防己10g、泽泻10g薏苡仁10g;肢体麻木者可加陈皮10g、半夏10g、胆南星10g、茯苓10g;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10g、郁金10g、远志10g;小便失禁者可加益智仁10g、山萸肉10g、肉桂10g、桑螵鞘10g、五味子10g,加水煎煮后分两次温服,均持续治疗1个月。天麻钩藤饮组方包括石决明15g、钩藤12g、川牛膝12g、天麻9g、黄芩9g、桑寄生9g、杜仲9g、益母草9g、朱茯苓9g、夜交藤9g,加水煎煮后分两次温服,持续治疗1个月。(2)针灸疗。针灸是属于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以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和促进康复,本研究中所选针灸穴位包括臂臑、梁丘、穴肩髎、天井、三阴交、阳陵泉、风市、阴陵泉,以2寸毫针垂直刺入皮肤,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法运针,间隔10min运针1次,30min后拔针。(3)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技术可用于改善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特定的按摩手法可能有助于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症状,可指导家属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各部位按摩5-10min,以酸胀感为宜。(4)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强调食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医师可建议患者采用特定的饮食方式,以支持神经系统的健康。(5)精神调理。中医强调情绪和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根据神经内科疾病情况建议患者采取冥想、放松技巧和心理疏导等方法,以减轻焦虑和压力,改善身心健康状态。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依据患者疾病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标准为无效、显效、有效。(2)神经功能。应用以NIHSS(42分)评估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时的神经功能,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3)不良反应。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涉及消化系统、皮肤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以“x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x̄±s”分析,以“t”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评价
表1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差异具有价值(P<0.05)。
表1:治疗效果评价表[n/(%)]2.2神经功能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较参照组低,差异具有价值(P<0.05),见表2。
表2:神经功能分析表(x̄±s,分)
2.3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参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观察组发生率较参照组低,差异具有价值(=4.242.P=0.039)。
3讨论
西药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通常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但可能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和长期风险,例如药物依赖性、耐受性、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严重时可影响治疗效果,损害机体健康,故中医药得到了临床高度重视[3]。中医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价值,尤其是在某些慢性神经内科疾病的长期管理方面中更具价值。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它基于一系列古老的医学经典和理论,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4]。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采用“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方法,以确定疾病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中医包括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疗法和精神疗法,用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5]。相较于西药治疗,中医则更注重综合的辨证施治,强调身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以及整体的健康状态,借助天然草药、非侵入性疗法,旨在调整体内的不平衡,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6]。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可获取更为理想的效果,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茜.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内科疾病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1(15):119-121.
[2]李保玺,康真真,李春等.利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完善老年神经内科疾病的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9):163-165.
[3]陈雄健,余静.中医调养理念管理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145-146.
[4]刘一帆.中医药对神经内科疾病的管理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3):413-414.
[5]张萍.论中医五脏图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运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9,14(02):390.
[6]宋黎黎.中医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8,4(24):107-108